葬仪 [zàng yí]
1. 葬礼。
英[funeral;]
葬仪 引证解释
⒈ 葬礼。
引唐 薛存诚 《御制段太尉碑》:“葬礼从俭礼,刊石荷 尧 君。”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八:“又说二十三婶的死,自己如何的操劳,葬仪如何的堂堂。”
葬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会丧释义:共同参加丧葬仪式。
- 2.
典物释义:⒈指典章制度。 ⒉指用于葬仪的器物。
- 3.
反哭释义:古代丧葬仪式之一。安葬后,丧主捧神主归而哭。《左传·隐公三年》:“夏,君氏卒,声子 也,不赴於诸侯,不反哭于寝。”《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元年》:“故虽 三季 之末,七雄之敝,犹未有废衰斩於旬朔之间,释麻杖於反哭之日者也。”胡三省 注:“《礼》既葬而反哭。《檀弓》曰:‘反哭升堂,反诸其所作也。’反哭之弔也,哀之至也;反而亡焉,失之矣,于是为甚。”清 梁章鉅《退庵随笔·家礼二》:“古今既葬,有反哭之礼,今人不讲久矣。”
- 4.
墓偈释义:指祭文,悼词。 沉鼎《二十年岁月,三千里行程》:“二十年前,她(许广平)曾经手捧着‘致 鲁迅 夫子’的墓偈,流着眼泪,参加 鲁迅 的葬仪。墓偈上写着她的献词。”
- 5.
执幡释义:旧时葬仪,父母之丧,子持纸幡导柩而行。
- 6.
执杖释义:旧时父母之丧,举行葬仪时手持丧棒,谓之“执杖”。
- 7.
祭盘释义:古代举行路祭所设的祭台。唐 大历 年间盛行一种路祭送葬仪式,送葬人在灵车行经的道旁搭建露天祭台,内陈设祭品及诸种戏剧人物的塑像。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道祭》:“大历 中,太原 节度 辛云京 葬日,诸道节度使使人脩祭,范阳 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 尉迟鄂公 与 突厥 鬭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道祭》:“又停车设 项羽 与 汉高祖 会 鸿门 之象,良久乃毕。縗絰者皆手擘布幕,收哭观戏。事毕,孝子陈语与使人:‘祭盘大好,赏马两匹。’”
- 8.
移柩释义:移柩行葬仪时、将棺木移出屋外之事;柩:是形声兼会意字,木、匚为形,久为声,久也表意,表示久远。 读作jiù,本意是装有尸体的棺材。
- 9.
葬礼释义:殡葬仪式:举行葬礼。
- 10.
鬼马释义:⒈原主人死后遗留的马。⒉送葬仪仗中用纸扎的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