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幞头 幞头的意思
tóu

幞头

简体幞头
繁体襆頭
拼音fú tóu
注音ㄈㄨˊ ㄊㄡ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fú,(1) 〔幞头〕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2) 同“袱”。

tóu tou,(1)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组词】:头骨。头脑。头脸(❶头和脸;❷指面貌;❸指面子,体面)。头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2)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组词】:留头。剃头。(3) 物体的顶端。【组词】:山头。笔头。两头尖。(4)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例句】:从头儿说起。头绪。(5) 物体的残余部分。【组词】:布头儿。(6) 以前,在前面的。【组词】:头三天。(7) 次序在前,第一。【组词】:头等。头生。(8) 首领。【组词】:头子。头目。(9) 方面。【例句】:他们是一头的。(10) 临,接近。【例句】:头睡觉先洗脸。(11) 量词,多指牲畜。【组词】:一头牛。(12)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组词】:三头五百。(13) (tou)名词后缀(❶接于名词词根,如“木头”。❷接于动词词根,如“念头”。❸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头儿”)。(14)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头”。“里头”。“后头”。)

基本含义

指帽子上的顶部部分。

幞头的意思

幞头 [fú tóu]

1. 古代男子用的一种头巾。

幞头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张鷟 《游仙窟》:“十娘 即唤 桂心,并呼 芍药,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
《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⒉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参见“幞头”。

《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
《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


国语词典

幞头 [fú tóu]

⒈ 一种古代男子用的头巾。以丝娟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盛行于唐代。

《新唐书·卷二四·车服志》:「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
《儒林外史·第四二回》:「应天府尹大人戴著幞头,穿著蟒袍,行过了礼,立起身来,把两把遮阳遮著脸。」


幞头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军容头释义:幞头之一种。
    • 2.
      唐巾释义:唐 代帝王的一种便帽。后来士人多戴这种帽子。明 时进士巾也叫“唐巾”。《元史·舆服志一》:“唐巾,制如幞头,而撱其角,两角上曲作云头。”元 无名氏《蓝采和》第三折:“腰间将百钱拖,头上把唐巾裹。”《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忽见墙缺处有一美少年,紫衣唐巾。”参阅 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
    • 3.
      四脚释义:⒈谓有四只脚。借指马匹。⒉即幞头。因有四带而得名。
    • 4.
      帊首释义:即幞头。
    • 5.
      幅巾释义: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 后裁出脚即称幞头。
    • 6.
      幞巾释义:即幞头。
    • 7.
      弓脚释义:⒈旧时妇女经裹缠后成弓形的小脚。⒉古时幞头的两垂脚稍曲成弓形,谓之弓脚。
    • 8.
      扑头释义:⒈即幞头。 古代的一种头巾。⒉迎头。
    • 9.
      擡舁释义:扛抬。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公主出降》:“用檐床数百,铺设房卧,并紫衫卷脚幞头,天武官抬舁。”
    • 10.
      曲领释义:⒈圆领。亦指有圆领的外衣。⒉唐宋职官公服,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襴,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自王公至一命之士,通服之。参阅《新唐书·车服志》、《宋史·舆服志五》。
    • 11.
      桐帽释义:以桐木为骨子做成的幞头。 幞头,相传始于 北周,用软帛垂脚,至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使顶高起成形,唐 以后沿用之。
    • 12.
      梳裹释义:⒈梳妆打扮。宋 柳永《定风波》词:“暖酥消,腻云嚲,终日厌厌倦梳裹。”元 无名氏《桃花女》第二折:“则为这镜儿昏,我可也难梳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九回:“这里姨妈招呼着和少奶奶重新梳裹已毕。”⒉指男子梳发并裹巾帻。宋 米芾《画史》:“客至,即言‘容梳裹’。乃去皮冠,梳髮角加后以入幞头巾子中,篦约髮,乃出。”
    • 13.
      武家样释义:⒈唐 代的一种头巾名。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幞头之制…… 唐 武德 中尚平头小样者。证圣 二年 则天 临朝,以丝葛为之,以赐百官,呼为‘武家样’。”⒉唐 代的一种头巾名。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幞头之制…… 唐 武德 中尚平头小样者。证圣 二年 则天 临朝,以丝葛为之,以赐百官,呼为‘武家样’。”
    • 14.
      漆纱释义:用漆刷过的纱。《续资治通鉴·宋光宗绍熙五年》:“一时仓卒不及详议,遂用漆纱浅黄之服,使 寿皇 已行之礼,举而復坠,臣窃痛之。”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服器·幞头》:“幞头,朝服也,北周 武帝 始用漆纱製之,至 唐 又有纱帽之制,逮今用之。”清 方以智《通雅·衣服》:“以漆胶纱曰漆纱。隋 皮弁用漆纱为之。”
    • 15.
      狼吃幞头释义:狼衔去人的幞头,吞不下又吐不出。比喻有苦难言,强自忍耐。
    • 16.
      簪戴释义:⒈在幞头巾上插花。 ⒉谓簪发戴冠。
    • 17.
      襆巾释义:即幞头。清 袁枚《新齐谐·猴怪》:“温元帅 襆巾纱帽如 唐 人服饰,貌温然儒者。”参见“幞头”。
    • 18.
      襕幞释义:穿襴袍,戴幞头。古代宦者常服。
    • 19.
      赵公明释义:神名。 原为道教中冥神、瘟神之类。晋 干宝《搜神记》卷五:“散骑侍郎 王祐,疾困,与母辞诀。既而闻有通宾者,曰:‘……吾等十餘人,为 赵公明 府参佐。至此仓卒,见卿有高门大屋,故来投。与卿相得,大不可言。’祐 知其鬼神,曰:‘不幸疾篤,死在旦夕。遭卿,以性命相託。’”南朝 梁 陶弘景《真诰·协昌期二》:“天帝告土下冢中王气,五方诸神 赵公明 等,某国公侯,甲乙年如千岁,生值清真之气,死归神宫,翳身冥乡,潜寧冲虚,辟斥诸禁忌,不得妄害为气。”元 杨暹《西游记》第六本第二三出:“铁幞头耀日光,水磨鞭映雪霜……

幞头(futo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幞头是什么意思 幞头读音 怎么读 幞头,拼音是fú tóu,幞头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幞头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