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仁义 仁义的意思
rén

仁义

简体仁义
繁体仁義
拼音rén yì
注音ㄖㄣˊ ㄧ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rén,(1)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例句】:仁义(①仁爱与正义;②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仁爱。仁政。仁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仁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仁至义尽。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2)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组词】:核桃仁儿。(3) 姓。

yì,(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组词】:正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仗义直言。(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组词】:义举。义务。义愤。义演。见义勇为。(3) 情谊。【组词】:义气。恩义。义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组词】:意义。含义。释义。微言大义。(5) 指认为亲属的。【组词】:义父。(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组词】:义齿。义肢。(7) 姓。

基本含义

仁义是指仁慈和公正的品质,表达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对正义的追求。

仁义的意思

仁义 [rén yì]

1. 宽厚正直。

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韩非子·五蠹》
仁义之举。

[ kindheartedness and justice; ]

2. 〈方〉:性情温顺,通达事理。

[ gentle; ]

仁义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仁谊”。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

《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孔颖达 疏:“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
《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仁义礼知,人道具矣。”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吕氏春秋·适威》:“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
《汉书·食货志上》:“陵夷至於 战国,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
唐 韩愈 《寄三学士》诗:“生平企仁义,所学皆 孔 周。”
宋 王安石 《与王子醇书》:“且王师以仁义为本,岂宜以多杀敛怨耶?”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方旦(朱方旦 )书示云,正心诚意,道德仁义,方可看 长安 春色。”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章:“银钱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⒉ 方言。谓性情和顺善良。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 朝鲜 人民却是那样地仁义。”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倘若有人肯将我收留,让我改邪归正,咱从此以后,准要做个仁义之人。”


国语词典

仁义 [rén yì]

⒈ 仁爱正义,宽厚正直。

《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唐·孔颖达·正义:「仁是施恩及物,义是裁断合宜。」
《文选·张衡·四愁诗·序》:「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以水深雪雰为小人。」

⒈ 性情温驯,善良和蔼。

如:「这个小孩儿很仁义,不淘气。」


仁义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仁厚释义:仁爱宽厚:仁厚待人。
    • 2.
      仁德释义:待人宽厚而好施恩德。
    • 3.
      仁慈释义:仁爱慈善:仁慈的老人。
    • 4.
      孟轲释义:(约前372--前 289)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孟子则宣扬仁义,主张实行仁政、王道,与弟子著书七篇261章,即《孟子》。主张省刑罚,薄赋敛,使民有恒产,能安居乐业,并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劝告统治者要与民同乐,反对虐政害民。《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的杰出散文著作。

仁义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残暴释义:残忍凶恶:残暴不仁。残暴成性。残暴的侵略者。

仁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宿释义:⒈谓住宿一夜。 《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庄子·天运》:“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我虽则在此一宿,我不殯葬他,谁人殯葬?”参见“一宿之行”。⒉一夜。汉 王充《论衡·命义》:“闻 歷阳 之都一宿沉而为湖。”《敦煌曲子词·乐世词》:“霜多雨湿飞难进,慙借荒田一宿眠。”《红楼梦》第二四回:“那天已是掌灯时候,贾芸 吃饭,收拾安歇,一宿无话。”峻青《黎明的河边·老交通》:“谁的身子也不是铁打的,一宿的工夫要走一百一二十里,怎么能抗得
    • 2.
      三仪释义:⒈礼之三仪。 汉 刘向《说苑·脩文》:“﹝曾子曰﹞:‘礼有三仪,知之乎?’对曰:‘不识也。’曾子 曰:‘坐,吾语汝:君子脩礼以立志,则贪欲之心不来;君子思礼以脩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君子脩礼以仁义,则忿争暴乱之辞远。’”⒉谓天、地、人。汉 扬雄《太玄·攡》:“三仪同科,厚薄相劘。”范望 注:“三仪,谓天、地、人也。”《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毘黎国》:“三仪灵长於宇宙,万品盈生於天地,孰是空哉?”⒊观察天文的仪器,即黄道仪。唐 天文学家 李淳风 设计制造。表里三重,状如十字,由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部分
    • 3.
      不言而喻释义: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4.
      不资释义:⒈匮乏。指物资缺乏。《管子·山至数》:“散振不资者,仁义也。”⒉不可计数。《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七年》:“凡人见丝毫之利,至相争夺;今皇子辞不资之富,已三百餘日不受命,其贤于人远矣。”
    • 5.
      不食盗食释义:讽刺那些所谓讲仁义的人。
    • 6.
      东征西怨释义:本指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 后指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
    • 7.
      为行释义:⒈谓行仁义之事。 ⒉行为。
    • 8.
      主静释义:宋 明 理学家的道德修养方法。渊源于古代儒家(《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并参杂佛、道的寂静无为思想。“主静”一语首由 周敦颐 在其《太极图说》中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他用未有天地以前的“无极”原来是“静”的,来证明人的天性本来也是“静”的,由于后天染上了“欲”,故须通过“无欲”工夫,以求达到“静”的境界(“无欲故静”)。以后它一直是理学的主要思想。
    • 9.
      义不背亲释义:背:违背。讲仁义之人是不违背父母意愿的。
    • 10.
      义教释义:仁义的教化。
    • 11.
      义渊释义:仁义的渊海。喻仁义之深广。
    • 12.
      义行天下释义:通过仁义可以行走于天地。
    • 13.
      乡方释义:谓归向仁义之道。乡,通“向”。
    • 14.
      交易不成仁义在释义:交易:做生意;仁义:仁爱和正义。生意虽没有做成,但感情和义气还是存在的。
    • 15.
      亵黩释义:同“褻瀆”。晋 葛洪《抱朴子·刺骄》:“夫古人所谓通达者,谓通於道德,达於仁义耳。岂谓通乎褻黷,而达於淫邪哉!”《北齐书·王晞传》:“尔后褻黷之好,遍於宗戚,所往留连,俾昼作夜,唯 常山 邸多无适而去。”《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四》:“如闻前例,各有进献,直贡章奏,不唯褻黷於朝廷,实且傍滋於诛敛,并宜止絶,以肃化风。”
    • 16.
      仁义释义:⒈仁爱和正义:仁义道德。⒉性情和顺善良。
    • 17.
      仁义之兵释义:兵: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同“仁义之师”。
    • 18.
      仁义之师释义: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 19.
      仁政说释义:中国先秦儒家关于以仁义道德为施政准则的政治学说。
    • 20.
      仁民释义:将仁爱和仁义施之于人。

仁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宿释义:⒈谓住宿一夜。 《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庄子·天运》:“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我虽则在此一宿,我不殯葬他,谁人殯葬?”参见“一宿之行”。⒉一夜。汉 王充《论衡·命义》:“闻 歷阳 之都一宿沉而为湖。”《敦煌曲子词·乐世词》:“霜多雨湿飞难进,慙借荒田一宿眠。”《红楼梦》第二四回:“那天已是掌灯时候,贾芸 吃饭,收拾安歇,一宿无话。”峻青《黎明的河边·老交通》:“谁的身子也不是铁打的,一宿的工夫要走一百一二十里,怎么能抗得
    • 2.
      三仪释义:⒈礼之三仪。 汉 刘向《说苑·脩文》:“﹝曾子曰﹞:‘礼有三仪,知之乎?’对曰:‘不识也。’曾子 曰:‘坐,吾语汝:君子脩礼以立志,则贪欲之心不来;君子思礼以脩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君子脩礼以仁义,则忿争暴乱之辞远。’”⒉谓天、地、人。汉 扬雄《太玄·攡》:“三仪同科,厚薄相劘。”范望 注:“三仪,谓天、地、人也。”《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毘黎国》:“三仪灵长於宇宙,万品盈生於天地,孰是空哉?”⒊观察天文的仪器,即黄道仪。唐 天文学家 李淳风 设计制造。表里三重,状如十字,由六合仪、三辰仪、四游仪三部分
    • 3.
      不言而喻释义: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 4.
      不资释义:⒈匮乏。指物资缺乏。《管子·山至数》:“散振不资者,仁义也。”⒉不可计数。《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七年》:“凡人见丝毫之利,至相争夺;今皇子辞不资之富,已三百餘日不受命,其贤于人远矣。”
    • 5.
      不食盗食释义:讽刺那些所谓讲仁义的人。
    • 6.
      东征西怨释义:本指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 后指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
    • 7.
      为行释义:⒈谓行仁义之事。 ⒉行为。
    • 8.
      主静释义:宋 明 理学家的道德修养方法。渊源于古代儒家(《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并参杂佛、道的寂静无为思想。“主静”一语首由 周敦颐 在其《太极图说》中提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他用未有天地以前的“无极”原来是“静”的,来证明人的天性本来也是“静”的,由于后天染上了“欲”,故须通过“无欲”工夫,以求达到“静”的境界(“无欲故静”)。以后它一直是理学的主要思想。
    • 9.
      义不背亲释义:背:违背。讲仁义之人是不违背父母意愿的。
    • 10.
      义教释义:仁义的教化。
    • 11.
      义渊释义:仁义的渊海。喻仁义之深广。
    • 12.
      义行天下释义:通过仁义可以行走于天地。
    • 13.
      乡方释义:谓归向仁义之道。乡,通“向”。
    • 14.
      交易不成仁义在释义:交易:做生意;仁义:仁爱和正义。生意虽没有做成,但感情和义气还是存在的。
    • 15.
      亵黩释义:同“褻瀆”。晋 葛洪《抱朴子·刺骄》:“夫古人所谓通达者,谓通於道德,达於仁义耳。岂谓通乎褻黷,而达於淫邪哉!”《北齐书·王晞传》:“尔后褻黷之好,遍於宗戚,所往留连,俾昼作夜,唯 常山 邸多无适而去。”《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四》:“如闻前例,各有进献,直贡章奏,不唯褻黷於朝廷,实且傍滋於诛敛,并宜止絶,以肃化风。”
    • 16.
      仁义释义:⒈仁爱和正义:仁义道德。⒉性情和顺善良。
    • 17.
      仁义之兵释义:兵: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同“仁义之师”。
    • 18.
      仁义之师释义: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 19.
      仁政说释义:中国先秦儒家关于以仁义道德为施政准则的政治学说。
    • 20.
      仁民释义:将仁爱和仁义施之于人。

仁义造句

1.黄巢军绝非秋毫无犯的仁义之师。

2.仁义待人可以帮助我们赢得大家的尊重与友爱。

3.黄世仁和穆仁智是一丘之貉,一个是满嘴仁义道德,一个张牙舞爪欺负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4.这一伙伪君子,嘴上仁义道德,心里却是男盗女娼。

5.他满嘴的“仁义道德”,都是为了掩人耳目,其实内心可毒了。

6.有些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其实是伪君子。

7.他满口的仁义道德,却专干坏事。

8.他满口仁义道德,却虐待他年过八旬的老娘,真是个衣冠禽兽。

仁义(reny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仁义是什么意思 仁义读音 怎么读 仁义,拼音是rén yì,仁义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仁义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