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謡 [gē yáo]
1. 随口唱出的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童谣等。
英[folk song; ballad; nursery rhyme;]
国语词典
歌謡 [gē yáo]
⒈ 可以唱的韵语。有乐曲伴奏的称「歌」,没有乐曲伴奏的称「谣」。
引《汉书·卷三〇·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 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哀吊》:「然履突鬼门 ,怪而不辞,驾龙乘云,仙而不哀;又卒章五言,颇似歌谣,亦仿佛乎汉武也。」
⒉ 民间歌曲或通俗的歌曲。
例如:「乡土歌谣」。
歌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依约释义:⒈依据;沿袭。 《隋书·王劭传》:“採民间歌謡,引图书讖讳,依约符命,捃摭佛经,撰为《皇隋灵感誌》,合三十卷,奏之。”唐 元稹《告祀曾祖文》:“今谨依约庙则,每岁以二至、二分暨正旦,与宗 积 彼此奉祀於治所。”明 梅鷟《尚书考异》:“出 孔 壁中者,尽后儒伪作,大抵依约诸经《论》《孟》中语,并窃其字句而缘饰之。”⒉仿佛;隐约。唐 刘兼《登郡楼书怀》诗:“天际寂寥无雁下,云端依约有僧行。”宋 晏殊《少年游》词:“风流妙舞,樱桃清唱,依约驻行云。”明 文徵明《庚辰除夕》诗:“醉墨淋灕玉雨株,澹痕依约两行书。”
- 2.
卒章释义:诗、词、文章结尾的段落。 《左传·宣公十二年》:“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哀吊》:“又卒章五言,颇似歌謡,亦仿佛乎 汉武 也。”唐 白居易《新乐府序》:“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宋 梅尧臣《暮雪》诗:“采薇歌卒章,霏霏霑车轮。”
- 3.
徵信释义:考核证实;取信,凭信。 唐 柳宗元《徵咎赋》:“再徵信乎策书兮,谓炯然而不惑。”清 方苞《台拱冈墓碣》:“豫为铭幽之文,其言视不肖子 苞 为可徵信於后世。”沉昌直《<柳溪竹枝词>序》:“故大之如二《雅》三《颂》,既在在为国故朝章所寄;小之即閭巷歌謡,所陈者不出一乡一里之间,而语本天真,事皆徵信,寥寥短章,亦实为一方志乘之所自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志怪之作,《庄子》谓有齐谐,《列子》则称夷坚,然皆寓言,不足徵信。”
- 4.
旌木释义:古代用以规谏帝王的旌旗和谤木。 语本《大戴礼记·保傅》:“有进善之旍,有诽谤之木。”卢辩 注:“[旍(旌),] 尧 置之,令进善者立於旍下也。﹝木,﹞ 尧 置之,使书政之愆失也。”清 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二》:“景运之世,言在都俞,其次言在旌木,其次言在庭陛,其次言在疏牘,其次言在歌謡。”
- 5.
条教释义:法规,教令。《汉书·董仲舒传》:“仲舒 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晋书·殷仲堪传》:“领 晋陵 太守,居郡禁产子不举,久丧不葬,録父母以质亡叛者,所下条教甚有义理。”唐无可《书事寄万年厉员外》诗:“条教关天道,歌謡入圣聪。”清 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六》:“处则为佔毕絃诵,而出则为条教号令。”严复 夏曾佑《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凡其群之部勒条教愈分明者,则其族愈强,而其种之传愈远。”
- 6.
歌辞释义:同“歌词”。 晋 石崇《思归引》序:“今为作歌辞,以述余怀。”《旧唐书·音乐志二》:“太宗 为 秦王 之时,征伐四方,人间歌謡《秦王破阵乐》之曲。及即位,使 吕才 协音律…… 魏徵 等製歌辞。”郭沫若《屈原》第二幕:“经你改编过的那些歌辞,实在是很优美。”
- 7.
海涯释义:海边。 宋 苏轼《寄高令》诗:“田园知有儿孙委,蚤晚扁舟到海涯。”明 郎瑛《七修类稿·事物·王天碧》:“丰年有象皆侯德,《五袴》歌謡徧海涯。”许地山《海角底孤星》:“金星从东边底海涯升起来。”
- 8.
玄髫释义:⒈亦作“玄齠”。指黑发儿童。《文选·张协<七命>》:“玄齠巷歌,黄髮击壤。”李善 注:“《埤苍》曰:‘髫,髮也,髫与齠,古字通也。’”吕延济 注:“谓玄髮童子,黄髮寿人,并歌謡於衢巷田壤之中也。”⒉指童年时期。唐 骆宾王《对策文三道》:“是知因籍时来,和君 播玄齠之俊;当其未遇,颜生 致白首之勤。”⒊黑发。唐 温庭筠《洞户二十二韵》:“素手瑠璃扇,玄髫玳瑁簪。”
- 9.
相杵释义:舂谷时发出的号子声。语本《礼记·檀弓上》:“邻有丧,舂不相。”《史记·商君列传》:“五羖大夫 死,秦国 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謡,舂者不相杵。”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相谓送杵声,以声音自劝也。”《宋书·符瑞志下》:“臣不量卑懵,窃慕击壤有作,相杵成謳。”
- 10.
眺瞩释义:登高远望。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公 入 洛,过 淮 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 平乘楼,眺瞩中原。”南朝 梁 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陶嘉月而熙游,藉芳草而眺瞩。”唐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上:“於城上眺瞩,见羣少年歌謡通畅。”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汪士秀》:“时望月东升,澄江如练。方眺瞩间,忽有五人自湖中出。”
- 11.
謡诵释义:歌诵。 南朝 梁 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其可以垂轨范,著謡诵者,迄於兹辰。”宋 陆游《贺王提刑启》:“方揽澄清之轡,已腾謡诵之声。”蔡寅《<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余惟诗之为道,泛论之,则謳歌謡诵,义类广博,浩乎靡所涯涘;精言之,则格律绳尺,体裁谨严,划然无可偭越。”
- 12.
遒人释义:古代帝王派出去了解民情的使臣。《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左传·襄公十四年》:“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鐸徇于路。’”杜预 注:“遒人,行人之官也……徇於路,求歌謡之言。”《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故矇冒瞽説,时有攸献,譬遒人之有采于市閭,游童之吟咏乎疆畔,庶以增广福祥,输力规諫。”唐 元稹《进诗状》:“故自古风诗至古今乐府,稍存寄兴,颇近謳謡,虽无作者之风,粗中遒人之採。”清 钮琇《觚賸·序赋创格》:“又有赋而全不用韵,别创一格,如 南邨先生《病赋》……‘而其舌也与遒人通,不然胡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