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神 [qǐng shén]
1. 旧时一种迷信活动。召请神灵以求保佑,指示吉凶。
请神 引证解释
⒈ 旧时一种迷信活动。召请神灵以求保佑,指示吉凶。
引萧红 《生死场》四:“她患着瘫病,起初她的丈夫替她请神,烧香,也跑到土地庙前索药。”
请神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压纽释义:亦作“压钮”。谓覆压在璧纽上。语出《左传·昭公十三年》:“初,共王(楚共王)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大有事於羣望,而祈曰:‘请神择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徧以璧见於羣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既乃与 巴姬 密埋璧於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康王 跨之,灵王 肘加焉,子干、子晳 皆远之,平王 弱,抱而入,再拜,皆厌纽。”厌,同“压”。后因以“压纽”为作国君的预兆。南朝 梁 刘孝标《辩命论》:“抚镜知其将刑,压纽显其膺録。”《魏书·阳固传》:“风吹鶂而 襄 坠兮,神压纽而 平 王。”
- 2.
召神弄鬼释义:使用念咒或请神的方式召唤或迫使精灵或魔鬼等出现或服从自己。
- 3.
当璧释义:《左传·昭公十三年》:“初,共王 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大有事於羣望,而祈曰:‘请神择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徧以璧见於羣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既,乃与 巴姬 密埋璧於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 平王 弱,抱而入,再拜,皆厌纽。”杨伯峻 注:“厌同压。压纽即当璧。”后以“当璧”喻立为国君之兆。《魏书·肃宗纪》:“皇曾孙故 临洮王 寳暉 世子 釗,体自 高祖,天表卓异,大行平日养爱特深,义齐若子,事符当璧。”《北齐书·幼主纪》:“文宣 因累世之资,膺乐推之会,地居当璧,
- 4.
拜璧释义:春秋 时,楚共(恭)王 有宠子五人,自己不能确定由谁继承王位。 于是遍祭名山大川,请神择定,并以璧示之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祭毕,密埋璧于祖庙厅堂里,令五子斋,并以次第入拜。结果,小儿子几次跪拜都压在璧纽上,后继位为 楚平王。事见《左传·昭公十三年》。后因以“拜璧”为立太子的典故。唐 王维《恭懿太子挽歌》:“何悟藏环早,纔知拜璧年。”
- 5.
望祭释义:遥望而祭。 《书·舜典》“望于山川,徧于羣神”孔 传:“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瀆之属,皆一时望祭之。羣神谓丘陵坟衍,古之圣贤者皆祭之。”汉 王充《论衡·吉验》:“楚共王 有五子:子招、子圉、子干、子晳、弃疾。五人皆有宠,共王 无适立,乃望祭山川,请神决之。”《旧唐书·张柬之传》:“今减耗国储,费用日广,而使陛下之赤子身膏野草,骸骨不归,老母幼子,哀号望祭於千里之外。”《宋史·礼志二六》:“﹝ 绍兴 ﹞三年正月,礼部、大常寺言:‘春秋二仲,荐献诸陵,乞于行在 法惠寺 设位,望祭行礼。’从之。”《清史稿·高
- 6.
灵旛释义:⒈亦作“灵幡”。 佛教用来供奉和装饰菩萨像、道士用以招请神灵的旌旗。⒉招魂幡。
- 7.
请神释义:旧时一种迷信活动。召请神灵以求保佑,指示吉凶。
- 8.
闲歌释义:亦作“间歌”。 古时吹笙与歌唱相交替的一种礼制。语出《仪礼·乡饮酒礼》:“乃閒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臺》,笙《由仪》。”《荀子·乐论》:“閒歌三终,合乐三终。”唐 归登《享惠昭太子庙乐章·请神》:“间歌在堂,万舞在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