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债 [gōng zhài]
1. 国家和集体的债务。
英[government bond;]
公债 引证解释
⒈ 国家或地方举借的债。是国家以信用方式吸收资金的一种形式。分“内债”和“外债”。内债是向国内举借的债,分“长期公债”和“短期公债”。外债是向国外举借的债,其基本形式是向外国借款。
国语词典
公债 [gōng zhài]
⒈ 中央政府为了应付短时期的财政调度困难,或是某一特定政策,而国家财政收支不足支应时,发行债券向国民借款,称为「公债」。
反私债
公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买空卖空释义:⒈一种商业投机行为,投机的对象多为股票、公债、外币、黄金等,或者预料价格要涨而买进后再卖出,或者预料价格要跌而卖出后再买进,买时并不付款取货,卖时也并不交货收款,只是就一进一出间的差价结算盈余或亏损。 ⒉比喻招摇撞骗,搞投机活动。
- 2.
债券释义:⒈公债券。 ⒉企业、银行或股份公司发行的债权人领取本息的凭证。
- 3.
债价释义:旧时称公债券的价格。
- 4.
停市释义:停止交易。夏丏尊 叶圣陶《文心》八:“公债的价格暴落,公债交易所至于停市。”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一章第六节:“他看出 英 美 间矛盾,又看出 华 商与外商间矛盾,不怕 英国 也不怕各国商人停市挟制。”
- 5.
公债释义:国家举借的债。 分内债和外债。内债是国家向国内公民举借的债务,通常以发行公债券的方式募集。外债是在国外举借的债,基本形式是向外国借款和发行国际债券。
- 6.
公债券释义:公债债权人取本息的证券。
- 7.
内债释义:国家在国内借的债。通常以发行公债券的形式筹集。
- 8.
国库券释义:简称库券。 由国库直接发行的一种短期债券。性质与公债相近,但期限较短,发行的主要对象是个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企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以便主要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国家、企业与个人之间,组织多余资金来解决财政问题。
- 9.
地産释义:⒈土地所产的物品,农产品。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地产作阳德。”郑玄 注:“地产者,植物,谓九穀之属。”《吕氏春秋·上农》:“是故当时之务,农不见於国,以教民尊地产也。”高诱 注:“地产,嘉穀也。”宋 陆游《戏咏乡里食物示邻曲》诗:“不惟人物富名胜,所至地产皆奇瓌。”⒉指国家、团体或个人保持所有权的土地。曹禺《日出》第二幕:“地产、股票、公债哪一样不数他第一?”欧阳山《柳暗花明》九九:“我可什么也不怕。我又没有地产,我又没有生意。”
- 10.
昭信局释义:清 代 光绪 年间成立的专门承办公债业务的机构。 清 胡思敬《政变月记》:“始户部立昭信局,恭王 献二万,为诸臣倡。”
- 11.
昭信票释义:清 政府为偿付对 日 赔款于1898年发行的国内公债。清 余栋臣《余栋臣告示》:“本义民行不苦饥,事有必成,则 日本 兵合二百兆之款,本国昭信票十千万之数,仁厚吾民一切免矣。”
- 12.
有奖公债释义:种抽签给奖的公债。
- 13.
有奬公债释义:一种抽签给奖的公债。 一般不计利息或仅给极低的利息,以省下来的利息移作奖金。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曾发行此种公债。
- 14.
格兰姆释义:公制重量单位,今省译作“克”。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民国各团体之组织》:“本公债总额银二千万元,每元合纯金百分之七十五格兰姆。”亦省作“格兰”。鲁迅《集外集·说鈤》:“此三年间所取纯与不纯者,合计仅五百格兰耳。”
- 15.
看低释义:预测市场价格下跌。茅盾《子夜》二:“壮飞,公债又跌了!你的十万裁兵怎样?谣言太多,市场人气看低,估量来还要跌哪!”
- 16.
认购释义:应承购买(公债等):自愿认购。认购债券。
- 17.
谘议局释义:清 政府伪装预备立宪而设立的地方谘议机关。 规定该局有讨论本省行政兴革和公债税收等权,实际上不能监督地方行政。张謇《送十六省议员诣阙上书序》:“宣统 元年(1909)九月朔日,皇帝承先帝立宪之詔令,二十二行省諮议局同时成立。”吴玉章《论辛亥革命》二:“因为在这个时期,清 朝政府宣布在中央设立资政院,在各省设立谘议局,这是一种类似资产阶级议会的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