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师门 师门的意思
shīmén

师门

简体师门
繁体師門
拼音shī mén
注音ㄕ ㄇㄣ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ī,(1) 教人的人。【组词】:老师。导师。师傅。师生。师徒。师德。良师益友。好(hào )为人师。(2)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组词】:工程师。医师。技师。(3) 效法。【组词】:师法古人。(4) 榜样。【组词】:师范。(5)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组词】:师母。师兄。师弟。师妹。(6)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组词】:法师。禅师。(7) 军队。【组词】:会师。出师。(8) 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组词】:师长。师座。(9) 一国的首都。【组词】:京师。(10) 姓。

mén,(1) 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组词】:门儿。门口。开门见山。(2)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组词】:电门。(3) 途径,诀窍。【组词】:门径。门道儿。(4) 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亦指一般的家庭。【组词】:门第。门风。门婿。长(zhǎng )门长子。(5) 事物的分类。【组词】:分门别类。(6) 宗教的教派或学术思想的派别。【组词】:教门。门徒。(7) 量词。【组词】:一门大炮。(8) 姓。

基本含义

指同一个师傅的弟子。也可指同一行业、同一领域的人。

师门的意思

师门 [shī mén]

1. 师傅的家门。

半年不入师门。

[ master's homegate; ]

2. 科举时代考取进士的人称考官为师门,后来泛指老师。

同出师门。

[ teacher or his instructions; ]

师门 引证解释

⒈ 老师的门下。

汉 王充 《论衡·量知》:“不入师门,无经传之教。”
《后汉书·班彪传》:“京兆 督邮 郭基 孝行著於州里,经学称於师门。”
宋 陆游 《贺曾秘监启》:“孤踪愈远于师门,精意空驰于梦想。”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徐中丞》:“公於要路,不通一刺,而於乡会师门,惓惓不忘。”

⒉ 古代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为仙人 啸父 之弟子,能使火。

晋 左思 《魏都赋》:“师门 使火以验术,故将去而林燔。”
张载 注:“师门 者, 啸父 弟子,亦能使火。为 孔甲 龙师, 孔甲 不能修其心意,杀而埋之外野。一旦,风雨迎之。讫,则山木皆燔。 孔甲 祠而祷之,未还而道死。”


国语词典

师门 [shī mén]

⒈ 老师的门下。

汉·王充《论衡·量知》:「不入师门,无经传之教。」
《后汉书·卷三七·桓荣传》:「下则去家慕乡,求谢师门。」

⒉ 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相传为仙人啸父的弟子,能使火。见列仙传·卷上。


师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宣释义:⒈不显扬;不公开说出。 《书·盘庚中》:“汝不忧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曾运乾 正读:“宣、显白也。”《左传·昭公十二年》:“宴语之不怀,宠光之不宣。”杜预 注:“宣,扬也。”《汉书·高帝纪下》:“大王功德之著,於后世不宣。”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学者之趋不一,师门之教不宣也,乃復取逸稿,采其语之不背者,得一卷。”《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他﹞此时憋在心里,密而不宣。”⒉汉 杨修《答临淄侯笺》:“反答造次,不能宣备。”后以“不宣”谓不一一细说。旧时书信末尾常用此语。唐 陈子昂《为苏令本与岑内
    • 2.
      仪部释义:⒈明 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明史·职官志一》:“初,洪武 元年置礼部。六年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分四属部: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仪部。二十九年改仪部、祠部、膳部为仪制、祠祭、精膳,惟主客仍旧,俱称为清吏司。”⒉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清 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荐绅则 金坛周 仪部 鑣 实主之。”清 全祖望《明太傅大学士张公神道碑侧记》:“仪部甫受一命於荒朝,舍生恐后,其有光於师门,不亦大乎!”
    • 3.
      北落释义:星名。即北落师门。色橙黄,为南天之大星。
    • 4.
      师出无门释义:师:军队;门:师门,引伸为理由。师出无门,是指出兵没有正当的理由。比喻做某事没有有充足的理由。
    • 5.
      师门释义:⒈师傅的家门半年不入师门。⒉科举时代考取进士的人称考官为师门,后来泛指老师同出师门。
    • 6.
      忝列门墙释义:谦辞,表示自己愧在师门。 只能用于第一人称。一般指仍在老师门下。
    • 7.
      恩地释义:唐 以来对师门的称呼。
    • 8.
      恩府释义:恩地,师门。
    • 9.
      恩门释义:恩府,师门。唐 赵嘏《送同年郑祥先辈归汉南》诗:“家去恩门四千里,只应从此梦旌旗。”明 袁宏道《京洛篇》:“怀刺謁恩门,门卒相轻眇。”参见“恩府”。
    • 10.
      投躯释义:⒈舍身;献身。南朝 宋 鲍照《出自蓟北门行》:“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殤。”唐 王维《李陵咏》:“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资治通鉴·晋元帝建武元年》:“﹝ 陇西 太守 吴绍 ﹞遗相国 保 书曰:‘王室有事,不忘投躯。’”⒉置身。《云笈七籤》卷一○四:“登峻履谷,艰寻师门,掷形絶崿,投躯万津。”
    • 11.
      朋簪释义:指朋辈。 语本《易·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孔颖达 疏:“盍,合也。簪,疾也。若有不疑於物以信待之,则众阴羣朋合聚而疾来也。”唐 戴叔伦《卧病》诗:“沧州 诗社散,无梦盍朋簪。”宋 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不负国家之乐育,不孤师门之礼教,不忘朋簪之善导。”清 赵翼《稚存约游黄山迟余不到》诗:“朋簪乐事此焉最,冠盖西园何足数。”黄葆桢《周六介招饮即席有作》诗:“朋簪偶合今宵雨,拇战传喧一席宾。”
    • 12.
      桃李门墙释义:指生徒众多的师门。
    • 13.
      河汾门下释义:河:黄河。汾:汾水。用以比喻名师门下,人才济济或人才辈出。
    • 14.
      着録释义:⒈记录;记载。⒉特指将书名列入目录。⒊指列名于私人讲学的经师门下,即所谓著录弟子。此风盛行于汉代。⒋犹著作;撰写。
    • 15.
      绛帷释义:⒈红色帷幕。 ⒉犹绛帐。对师门、讲席之敬称。
    • 16.
      绛帐释义:《后汉书·马融传》:“融 才高博洽,为世通儒,教养诸生,常有千数……居宇器服,多存侈饰。常坐高堂,施絳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弟子以次相传,鲜有入其室者。”后因以“絳帐”为师门、讲席之敬称。
    • 17.
      绛纱释义:⒈红纱。 纱,绢之轻细者。⒉犹绛帐。对师门、讲席之敬称。
    • 18.
      英游释义:⒈见“英游”。⒉亦作“英游”。英俊之辈;才智杰出的人物。宋 范仲淹《杨文公写真赞》:“当时臺阁英游,盖多出於师门矣。”宋 柳永《永遇乐》词之二:“天阁英游,内朝密侍,当世荣遇。”宋 陆游《送李宪被召》诗:“早謁龙门鬢未秋,暮年乃復接英游。”
    • 19.
      跲疐释义:倾跌。 引申为颠沛困顿。清 钱谦益《文肃王公行状》:“谦益 衰迟白首,惭负师门,追惟二十年餘,登顿跲疐,与党论相终始,痛定思痛,有餘感焉。”
    • 20.
      通门释义:⒈通行的大门。汉 班固《西都赋》:“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晋 左思《蜀都赋》:“闢二九之通门,画方轨之广涂。”⒉显达之门,权贵之家。汉 应劭《风俗通·十反·太尉沛国刘矩》:“州郡辟请,未尝答命,往来京师,委质通门。”⒊犹同门。谓同出一师门下。明 沉德符《野获编·科场一·荐主同咨》:“二十年来,同咨之好,更胜同榜十倍,其子弟修通门之敬亦加严。”明 沉德符《野获编·士人·金华名士》:“又其邑 胡元瑞 以丙子举孝廉,乃翁与先大父己未同籍,因得与称通门,其名噪一时。”

师门(shime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师门是什么意思 师门读音 怎么读 师门,拼音是shī mén,师门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师门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