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施 [pǔ shī]
1. 普遍施与。
普施 引证解释
⒈ 普遍施与。
引《晏子春秋·问上七》:“不以宫室之侈,劳人之力,节取於民而普施之。”
《史记·五帝本纪》:“高辛 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
《晋书·礼志上》:“地德普施,惠存无疆,乃建太社,保佑万邦。”
唐 吕令则 《义井赋》:“饮之则长鸣而忘其苦辛,酌之则充量而欣其普施。”
普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孚释义:⒈卦名。卦形为兑下巽上。⒉《中孚》卦象泽上有风,谓风行泽上,无所不周。故又以指恩泽普施。
- 2.
垂光释义:⒈谓光芒俯射。⒉指俯射的光芒。⒊比喻普施恩泽。
- 3.
垂露释义:⒈露珠下滴。 ⒉比喻佛法普施。⒊指垂露书。
- 4.
完浃释义:犹言普施恩泽。
- 5.
宣惠释义:普施惠爱。
- 6.
宽泽释义:谓普施恩泽。
- 7.
德重恩弘释义:重:崇高、深厚;弘:通“宏”,大。 道德高尚,恩惠广大。形容普施恩德。
- 8.
掷铙钹释义:闽南宗教民俗“做功德”过程的“普施”法事活动中的一项带有杂技性质的表演项目。
- 9.
施食释义:⒈施舍食物。唐 于鹄《温泉僧房》诗:“云里前朝寺,修行独几年。山村无施食,盥洗亦安禪。”唐 白居易《观游鱼》诗:“绕池閒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鉤。”⒉佛教仪式。阿难 在静室中修习禅定,焰口 鬼王告 阿难 说:“你三日以后命尽,生在饿鬼中,如要免苦,须於明日普施鬼神,以 摩竭陀国 所用之斛各施一斛饮食。”阿难 问佛,佛为其说此施食的方法。见《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教阿难陀缘由》。后遂用为转障消灾延年益寿而向饿鬼施食的一种仪式。俗名放焰口,又称瑜伽焰
- 10.
明法释义:⒈使法令严明。《管子·幼官》:“明法审数,立常备能则治。”《韩非子·南面》:“人主不能明法而以制大臣之威,无道得小人之信矣。”⒉明确的法令。《史记·秦始皇本纪》:“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汉 桓宽《盐铁论·申韩》:“是以圣人审於是非,察於治乱,故设明法,陈严刑,防非矫邪,若隐括辅檠之正弧剌也。故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⒊通晓法令。《后汉书·郭贺传》:“贺 能明法,累官,建武 中为尚书令,在职六年,晓习故事,多所匡益。”⒋明显的规律。《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 11.
普恩释义:普施的恩泽。 指皇恩。
- 12.
普洽释义:犹遍及;普施。
- 13.
普覆释义:⒈普遍覆盖,包容。⒉谓普施恩惠。⒊指天。
- 14.
毕雨箕风释义:原指民性如星,星好风雨,比喻庶民喜好人主的恩泽。后为颂扬统治者普施仁政之词。
- 15.
汤去三面释义:泛言普施仁德。
- 16.
泽润释义:⒈恩泽普施。⒉色彩光润。
- 17.
泽霈释义:恩惠普施。
- 18.
浸泽释义:润泽。 喻普施恩泽。唐 元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我国家光宅四海,年将二百。十圣弘化,万邦怀仁……浸泽於下,升中於天,周 汉 以还,莫斯为盛。”
- 19.
溥利释义:普施利益。
- 20.
留香释义:⒈保留香味。⒉传说中的留香草。因其能留下芳香,故亦比喻帝王普施德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