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之所好,下必从之释义:在上的人喜欢什么,在下的人就一定会跟着做。语本《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北史·李彪传》:“夫上之所好,下必从之。故 越王 好勇而士多轻死,楚王 好瘠而国有飢人。”
- 2.
一来释义:⒈来一趟。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晋 楚 将平,诸侯将和,楚王 是故昧於一来。”唐 白居易《赠昙禅师》诗:“五年不入 慈恩寺,今日寻师始一来。”《宋史·卓行传·巢谷》:“苏軾 责 黄州,与 谷 同乡,幼而识之,因与之游。及 軾 与弟 辙 在朝,谷 浮沉里中,未尝一来相见。”⒉常与“二来”、“三来”等连用,列举理由或目的。元 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一来庆贺功劳,二来犒赏孩儿。”《二刻拍案惊奇》卷九:“龙香 一来晓得姐姐的心事,二来见 凤生 靦覥,心里也有些喜欢,要在里头撮合。”《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 3.
一过不父释义:《左传·昭公二十年》:“君一过多矣,何信於谗?”杜预 注:“一过,纳 建 妻。”此谓 楚王 纳 太子建 妻,过错已很严重。后因用为典实,以“一过不父”指君父有过,失于父道。宋 杨万里《浯溪赋》:“观其一过不父,日杀三庶,其人纪有不斁矣夫。”按,此指 唐玄宗 纳媳为妃事。
- 4.
三休释义:⒈汉 贾谊《新书·退让》:“翟王 使使至 楚,楚王 欲夸之,故饗客於 章华 之臺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后因以“三休”为登高之典。南朝 梁 何逊《七召·宫室》:“步三休而未半,途中宿而方迷。”唐 颜真卿《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百里而遥,四山不逼;三休而上,十地方超。”宋 苏辙《和鲜于子骏益昌官人八咏·宝峰亭》:“今闻 宝峰 上,縹緲陵朝阳,三休引萝蔓,一览穷苍茫。”⒉唐 司空图 晚年以足疾乞退,居 中条山 王官谷,筑亭名“三休”。作文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盖量其才一宜休,揣其分二宜休,
- 5.
三王墓释义:相传 楚 干将 莫邪 为 楚王 铸剑,剑成,楚王 杀 莫邪。
- 6.
上有好者释义:“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形容上行下效,往往变本加厉,以致不伦不类。例如:楚王好细腰,后宫多饿死。《东观汉记·马廖传》《东观汉记·马廖传》:“夫改政移风,必有其本。
- 7.
下路释义:⒈前方;路边。《韩非子·十过》:“韩 使人之 楚,楚王 因发车骑陈之下路,谓 韩 使者曰:‘报 韩君 言弊邑之兵今将入境矣。’”《南史·谢灵运传》:“后 秦 郡府将 宋齐 受使至 涂口,行达 桃墟村,见有七人下路聚语,疑非常人,还告郡县,遣兵随 齐 掩讨禽之。”元 宫大挺《七里滩》第三折:“见旗帜上月华日精,諕的些居民从速风迸,呈百般的下路潜藏无掩映,不知您,帝王情,是怎生。”⒉犹言下江,指 长江 下游的地方。《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这番在下路脱了粮食,装回头货回家,正趁着顺风行走。”《二刻拍案惊
- 8.
下里巴人释义:春秋时代楚国的民间歌曲,是当时较普及的音乐。后来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相对。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 9.
不没释义:⒈不能终天年。指非自然死亡。《礼记·檀弓下》:“﹝ 阳处父 ﹞行并植於 晋国,不没其身,其知不足称也。”郑玄 注:“没,终也。”孔颖达 疏:“言不得以理终没其身。”《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王 其不没乎?”杜预 注:“不以寿终。”⒉不沉没。《文选·陆机<辩亡论上>》“﹝非有﹞ 智伯 灌激之害”李善 注引《史记》:“晋 智伯 攻 晋阳,引 汾水 灌其城,不没者二版,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⒊不埋没。宋 曾巩《范贯之奏议集序》:“公言之不没,岂独见其志所以明先帝之盛德於无穷也。”
- 10.
丛台释义:⒈台名。 战国 赵 筑,在 河北 邯郸 城内,数台相连,故名。《汉书·邹阳传》:“夫全 赵 之时,武力鼎士袨服 丛臺 之下者一旦成市,而不能止 幽王 之湛患。”唐 李远《听话丛台》诗:“有客新从 赵 地回,自言曾上古 丛臺。”清 吴伟业《读魏石生<怀古诗>》诗:“家近 丛臺 推意气,山开全 赵 见平芜。”⒉台名。战国 楚 筑,在今 河南 商水 县。宋 乐史《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十·陈州》:“此臺盖 襄王 所筑也,非 赵 之 丛臺,名同事异。按 郎蔚之《陈州旧图》云:‘楚王 游观弋钓地,或税驾於此,往往有嘉禾
- 11.
东国释义:东方之国。 上古指 齐、鲁、徐夷 等国。《国语·吴语》:“昔 楚灵王 不君……踰诸 夏 而图东国。”韦昭 注:“东国,徐夷 吴 越。”《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攻 秦 也,欲王之令 楚王 割东国以与 齐,而 秦 出 楚怀王 以为和。”张守节 正义:“东国,齐、徐夷。”《文选·陆机〈演连珠〉》:“是以三卿世及,东国多衰弊之政;五侯并轨,西京有陵夷之运。”李善 注:“东国,谓 鲁 也。”近代多指 中国 以东的 日本、朝鲜 等国。清 王韬《<三岛中洲文集>序》:“东国於二十年间维新建治,政令一更。”清 王士禛《
- 12.
丹素释义:⒈《诗·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毛 传:“诸侯绣黼丹朱中衣。”郑玄 笺:“中衣以綃黼为领,丹朱为纯也。”后泛称士大夫的衣服为丹素。南朝 宋 鲍照《拟古》诗:“鲁 客事 楚王,怀金袭丹素。”⒉赤诚纯洁的心。唐 李白《赠溧阳宋少府陟》诗:“人生感分义,贵欲呈丹素。”王琦 注引 杨齐贤 曰:“丹素,心也。”宋 柳永《倾杯》词:“知多少,他日深盟,平生丹素。”《宋史·世家传二·孟昶》:“丹素备陈於翰墨,欢盟已保於金兰。”⒊犹史册。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帝王都会》:“﹝ 唐昭宗 ﹞进 鏐 封爵而赐之铁券曰:
- 13.
二广释义:⒈春秋 楚国 军制名,谓左右二部。《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杨伯峻 注:“其君之戎谓 楚王 之亲兵戎车也。楚王 亲兵分为左右两部,每部皆名曰广。”后亦泛指两支部队。《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三》:“帝分军为二广,追躡数十里,获 阿保机 之子。”⒉指 宋 代 广南西路 与 广南东路。即今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与 广东省。宋 岳飞《奏措置曹成事宜状》:“似此显见 曹成 未肯便赴行在,意欲侵犯二 广。”宋 彭乘《续墨客挥犀·胡蔓》:“二 广 有草生于山谷间,其名胡蔓草,以急水吞之
- 14.
优孟释义:⒈优伶名孟,春秋时代楚国艺人。 擅长滑稽讽谏。楚国的宰相孙叔敖死,他的儿子很穷,砍柴为生。于是优孟穿戴上孙叔敖的衣服帽子,模仿其神态,摇头而歌,楚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优孟趁机讽谏,庄王终于把封地给了孙叔敖之子⒉春秋 楚国 著名优人。常谈笑讽谕,曾谏止 楚庄王 以大夫礼葬马;又善模仿,着 楚 相 孙叔敖 衣冠见 楚王 , 楚王 不能辨。事见《史记·滑稽列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及 优旃 之讽漆城, 优孟 之諫葬马,并譎辞饰説,抑止昬暴。” 明 许自昌 《水浒记·谋成》:“佯为估客
- 15.
伪凤释义:假凤凰。 典出《尹文子·大道上》:“楚 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汝贩之乎?’曰:‘然!’则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 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 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遂闻 楚王。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宋 王安石《再用前韵寄蔡天启》:“伪凤易悦 楚,真龙反惊 叶。”
- 16.
伯桃释义:⒈指战国时燕人左伯桃。 与羊角哀为友。闻楚王招贤,同赴楚,道中遇雨雪,粮少衣薄,势难俱生。⒉借指生死与共的朋友。
- 17.
何者释义:⒈为什么。 用于设问。《公羊传·桓公二年》:“然则为取可以为其有乎?曰:否。何者?若 楚王 之妻媦,无时焉可也。”何休 注:“何者,将设事类之辞。”《史记·儒林列传》:“黄生 曰:‘冠虽敝,必加於首;履虽新,必关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新唐书·突厥传上》:“班固 谓‘其来慕义,则接之以礼让。’何者?礼让以交君子,非所以接禽兽夷狄也。”⒉哪一个。用于疑问。《后汉书·鲜卑传》:“夫万民之飢与远蛮之不讨,何者为大?”唐 顾况《送行歌》:“送行人,歌一曲,何者为泥何者玉?”宋 曹豳《西河》词:“战和何者是良
- 18.
僞凤释义:假凤凰。典出《尹文子·大道上》:“楚 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汝贩之乎?’曰:‘然!’则十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将欲献 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金,惟恨不得以献 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凤凰,贵欲以献之,遂闻 楚王。王感其欲献于己,召而厚赐之,过于买鸟之金十倍。”宋 王安石《再用前韵寄蔡天启》:“伪凤易悦 楚,真龙反惊 叶。”
- 19.
八王之乱释义:西晋皇族争权的斗争。 晋惠帝时贾后与外戚杨骏争权,引起皇族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互相攻杀,最后以司马越毒死惠帝,另立怀帝,独揽大权而告终。
- 20.
内宠释义:⒈帝王宠爱的人。 指姬妾。《左传·桓公十一年》:“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唐 白居易《杂兴》诗之一:“楚王 多内宠,倾国选嬪妃。”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隋文帝废长》:“隋文帝 自谓傍无姬侍,五子同母,岂若前代多诸内宠,孽子忿諍,为亡国之道。”⒉帝王宠爱的人。指内官之有权宠者。《左传·僖公十七年》:“易牙 入,与寺人 貂 因以内宠以杀羣吏。”杜预 注:“内宠,内官之有权宠者。”《后汉书·孔融传》:“尚书畏迫内宠,召掾属詰责之。”⒊帝王宠爱的人。指男宠。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下:“陛下内宠已有 薛怀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