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衔 [mǎ xián]
1. 海神名。
3. 马勒;马嚼子。
马衔 引证解释
⒈ 海神名。
引《文选·木华<海赋>》:“海童 邀路, 马衔 当蹊。”
李善 注:“马衔,其状马首,一角而龙形。”
吕向 注:“马衔、海童,并海中神怪。”
清 沉寿民 《江上行》:“窃闻 玄冥 马衔,神灵炳奕,聪明正直而好贤。”
⒉ 马勒;马嚼子。
引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三:“夏文庄 尝有《寄题琵琶亭》一絶云:‘流光过眼如车轂,薄宦拘人甚马衔。若遇琵琶应大笑,何须泣泪满青衫。’”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一·诸铁器》:“马衔,即马勒口铁也。”
国语词典
马衔 [mǎ xián]
⒈ 套在马嘴上用以控制方向的铁制器具。
⒉ 神话传说中的海神。
引《文选·木华·海赋》:「若其负秽临深,虚誓愆祈,则有海童邀路,马衔当蹊。」
李善注引〈陆绥海赋图〉:「马衔其状,马首一角而龙形。」
马衔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产牧释义:畜牧。 《后汉书·西羌传》:“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穀,以产牧为业。”《后汉书·西羌传》:“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羣羊塞道。”
- 2.
八鸾释义:⒈亦作“八鑾”。八个鸾铃。鸾,结在马衔上的铃铛。马口两旁各一,四马八铃,故称八鸾。⒉称天子车驾。
- 3.
双角释义:⒈两只角。唐 储光羲《述韦昭应画犀牛》诗:“双角前崭崭,三蹄下駸駸。”唐 王建《荆门行》:“大蛇过处一山腥,野牛惊跳双角折。”⒉指古代孩童或青年女子头顶上的两束发髻。唐 白居易《东城晚归》诗:“一条邛杖悬龟榼,双角 吴 童控马衔。”
- 4.
吐图释义:指 尧 时龙马衔图出 河 的传说。
- 5.
扇汗释义:缠在马衔铁镳旁的饰巾。
- 6.
木镳释义:木制的马衔。用于丧礼,取其发声小。
- 7.
橛饰释义:谓以宝物饰于马衔两端。
- 8.
泥马释义:宋徽宗 第九子 康王构(宋高宗)再度使 金,至 磁州,留守 宗泽 劝留,不从。 泽 乃借神以止之,曰:此间有 崔府君庙,甚灵,可以卜珓。是夜人报庙中泥马衔车辇等物填塞去路。康王 因止不前。事见《宋史·宗泽传》。后敷演为泥马渡 康王 故事。清 章藻功《<南宋杂事诗>序》:“三十里 西湖,侈説金牛故事;一百年 南宋,争传泥马新闻。”参见“泥马渡江”。
- 9.
玉勒释义:⒈玉饰的马衔。⒉指马。
- 10.
産牧释义:畜牧。《后汉书·西羌传》:“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穀,以产牧为业。”《后汉书·西羌传》:“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羣羊塞道。”
- 11.
行镳释义:行进的乘骑。镳,马衔。
- 12.
负秽释义:⒈犹负罪。 《文选·木华<海赋>》:“若其负秽临深,虚誓愆祈,则有海童邀路,马衔当蹊。”李善 注:“负秽,言身有罪,若负荷然。”唐 吴筠《檄江神责周穆王璧》:“如有负秽心迷,怀衅情戚,藏玉泥中,匿珪鱼腹,使 公孙 躡波而长吁,子羽 济川而怒目。”⒉蒙受污辱。唐 皇甫枚《三水小牍·殷保晦妻封氏骂贼死》:“犹生之年,终不负秽抱羞於汝逆竖之手。”⒊背挑粪肥。明 冯梦龙《情史·情疑·张老》:“张老 既取 韦氏,园业不废,负秽钁地,鬻蔬不輟。”
- 13.
赤甲释义:⒈红色的甲。古代谶纬家谓为帝王受命的祥瑞。语本《尚书中候》:“龙马衔甲,赤文緑色,甲似龟背,袤广九尺,上有列宿斗正之度,帝王録纪兴亡之数。”见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唐孔颖达疏引。⒉亦作“赤岬”。山名。在四川奉节东。
- 14.
跋马释义:⒈勒马使回转。《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建成、元吉 至 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胡三省 注:“跋马者,摇駷马衔,偏促一轡,又以两足摇鼓马腹,使之迴走。”⒉骑马驰逐。唐 严武《巴岭答杜二见忆》诗:“跋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宋 王安石《金明池》诗:“跋马未堪尘满眼,夕阳偷理钓鱼丝。”宋 韩元吉《六州歌头·桃花》词:“草软莎平跋马,垂杨渡,玉勒争嘶。”
- 15.
録纪释义:图箓预示之年代。 録,通“籙”。《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尚书中候》:“帝尧 即政,荣光出 河,休气四塞,龙马衔甲,赤文緑色,甲似龟背,五色,有列星之分,斗政之度,帝王録纪,兴亡之数。”
- 16.
青绳释义:青色的绳子。古时用它缠束图版、界划天子经过的御道和围范帝王郊祀的坛场。《宋书·符瑞志上》:“乃有龙马衔甲……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字,泥以黄金,约以青绳。”唐 王建《温泉宫行》:“十月一日天子来,青绳御路无尘埃。”《宋史·礼志二》:“南郊坛制…… 元丰 元年二月,詔内壝之外,众星位周环,每二步植一杙,繚以青绳,以为限域。”
- 17.
颊带释义:马龙头上由顶部两侧下来连接马衔或鼻带的皮条。
- 18.
鸣镳释义:马衔铁。借指乘骑。
- 19.
鸾镳释义:⒈系鸾铃的马衔。⒉借指鸾驾。
- 20.
龙师释义:传说 伏羲氏 时,有龙马衔图之瑞,乃以龙名其百官师长,故曰“龙师”。 《左传·昭公十七年》:“大皥氏 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以为 宓羲 龙师名官。”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师者长也。以龙纪其官长,故为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