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ú,(1)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组词】: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组词】:胡椒。胡瓜(黄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 乱,无道理。【组词】:胡来。胡闹。胡吹。胡言乱语。(4)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胡不归?“胡取禾三百廛兮?”(5)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组词】:胡须。(6)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例句】:“狼跋其胡。”(7)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 姓。
lè yuè yào lào,(1) 地名用字。【例句】:河北省乐亭、山东省乐陵。
1. 古代称西北方及北方民族和西域各地的音乐。
⒈ 古代称西北方及北方民族和西域各地的音乐。
引《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载》:“上皇每酺宴,先设太常雅乐坐部、立部,继以鼓吹、胡乐、教坊、府县散乐,杂戏。”
胡三省 注:“胡乐者, 龟兹、疏勒、高昌、天竺 诸部乐也。”
唐 元稹 《法曲》诗:“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姚华 《曲海一勺·明诗》:“北曲虽起 金 元,似出塞外,颇疑血统,或杂异姓。然而 汉 唐 以来,胡乐侵入中原,何啻一二?”
⒈ 古称中国北方、西北方和西域等边塞民族的音乐。
引《资治通滥·卷二一八·唐纪三十四·肃宗至德元年》:「上皇每酺宴,先设太常雅乐坐部、立部,继以鼓吹、胡乐、教坊、府县散乐、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