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 [fǎ jiè]
1. 佛教语。梵语dharma-dh?tu的意译。通常泛称各种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
法界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梵语意译。通常泛称各种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
引《华严经·十通品》:“入於真法界,实亦无所入。”
宋 范成大 《再次喜雨诗韵以表随车之应》:“一念故应周法界,万神元不隔明庭。”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夫此圆成实自性云者,或称真如,或称法界,或称涅槃。”
国语词典
法界 [fǎ jiè]
⒈ 佛教用语:(1) 构成现象的法则。和空性、真如、实际同义。(2) 十八界之一,佛教将一切存在分成十八类,法界为其中一类。谓属于心智所觉察的对象。
引《辩中边论·卷上》:「由圣法因义,说为『法界』,以一切圣法,缘此生故。」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二》:「六识、意界及法界,摄属心所法,名有所缘,能取境故。」
反俗界
法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解脱门释义:三解脱门 出法界次第 解脱即自在之义也。
- 2.
九界释义:⒈佛教语。 谓“十法界”中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九界相对佛界而言,均为迷界。⒉康有为所谓产生世间诸苦的九种界别。即国界、级界、种界、形界、家界、业界、乱界、类界和苦界。见《大同书》甲部第六章。
- 3.
五十三参释义:佛教传说,善财童子 受 文殊菩萨 指点,南行五十三处,参访名师,听受佛法,终成正果。见《华严经·入法界品》。元 汤式《嘲妓名佛奴》曲:“苫倈呵四十八愿叮嚀咒誓,巴鏝呵五十三参容颜变改。”明 高濂《玉簪记·闹会》:“这壁厢是什么菩萨?这是五十三参形容改。”清 龚自珍《能令公少年行》:“吉羊解脱 文殊童,著我五十三参中。”
- 4.
六大释义:⒈商周时六种官职之总称。 ⒉佛教语。谓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识大。亦称“六界”。以此六者为周遍一切法界的根本法则,是构成众生世界的六种要素,故名为大。参阅《仁王经》。
- 5.
十八界释义:梵文的意译。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或说,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 6.
十玄释义:中国 佛教华严宗的核心教义,又称十玄门、十玄缘起。 其内容为:同时具足相应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因陀罗网境界门、微细相容安立门、秘密隐显俱成门、诸藏纯杂具德门、十世隔法异成门、唯心回转善成门和托事显法生解门。“十玄”旨在发明华严宗特有的相即相入、圆融无碍的“法界缘起”。见 智俨《华严一乘十玄门》和 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
- 7.
嗡蓝释义:净法界真言:嗡蓝。能令三业悉皆清净。
- 8.
宜善摄心释义: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 9.
幻影显形释义:《哈利波特》中的一种极高深的魔法,必须通过魔法交通司(《哈利波特》魔法界中魔法部里的一个部门)实施的幻影显形考试才能使用这种魔法。
- 10.
慈航普渡释义:慈航普度仙佛以尘世为苦海,故以慈悲救度众生,出离生死海,犹如以舟航渡人,故称慈航、慈舟。万善同归集卷下:‘驾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入普贤之愿海,渡法界之飘溺。’形容善心人士慈悲为怀,能普遍救助大众。
- 11.
普陀释义:中国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梵语 补陀落迦 的省音译。在今 浙江省 普陀县,属 舟山群岛。古称 梅岑山,传说 汉 方士 梅福 在此炼丹。五代后梁 时,日 僧 慧锷 从 五台山 请 观音 圣像回国,为大风所阻,于此山建“不肯去观音院”,是为“观音道场”之始。后人又据《华严经·入法界品》,附会为 善才 参访 观音菩萨 的 补陀落迦山。《四溟诗话》卷四引 唐 安庆王《西池送月泉上人归南海》诗:“天开 达摩 井,云护 普陀 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等到六月里,那位 蒯老太太 照例是要带了合家人等到 普
- 12.
曼荼罗释义:梵文的译音。佛教语。意为平等周遍十法界,轮圆具足。指佛教密宗按一定仪制建立的修法的坛场。参阅 唐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
- 13.
法界宗释义:佛教宗派名。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旨趣为其主要教理。此宗是 唐 贤首(法藏)大师开创,其所依据经典为《华严经》,所以又称为贤首宗或华严宗。
- 14.
法界定释义:佛学术语,两部之大日,同以六大法界为自证三昧故名法界定。
- 15.
真如释义:佛教语。梵文Tathatā或Bhūtatathatā的意译。谓永恒存在的实体、实性,亦即宇宙万有的本体。与实相、法界等同义。
- 16.
竖拂释义:《景德传灯录·齐安禅师》:“有讲来参,师问云:‘坐主,蕰何事业?’对云:‘讲《华严经》。’师云:‘有几种法界?’对云:‘广説则重重无尽,略説有四种法界。’师竖起拂子,云:‘遮箇是第几种法界?’坐主沉吟,徐思其对。”本谓高僧谈禅说理时竖起拂尘,用以难倒对方。后有“竖拂”一语本此。
- 17.
粥有十利释义:“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改成“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
- 18.
辟支小乘释义:佛教语。即辟支佛乘。因其并无师承,独自悟道,未能达到无上觉悟的法界而成佛,故称。
- 19.
金刚经释义:《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能断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多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密多意为到达彼岸。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全名是指按照此经修持能成就金刚不坏之本质,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达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众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经过《金刚经》的真修实证,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