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四姓 四姓的意思
xìng

四姓

简体四姓
繁体
拼音sì xìng
注音ㄙˋ ㄒ一ㄥ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ì,(1)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组词】:四方。四边。四序(即“四季”)。四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四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四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xìng,(1) 表明家族的字。【组词】:姓氏。姓名。贵姓(询问对方姓氏的敬辞)。(2) 平民。【组词】:万姓。老百姓。

基本含义

指四个姓氏的人,也用来形容极少数的人或事物。

四姓的意思

四姓 [sì xìng]

1. 指四个姓氏。自汉以来,历代多有以四个名门贵族的姓氏合称为四姓的。如:东汉·明帝时外戚有樊、郭、阴、马四姓(见《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三国·蜀有焦、娄、孟、毛四姓(见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吴有朱、张、顾、陆四姓(见《文选·陆机〈吴趋行〉》李善注);晋·广陵郡有雷、蒋、谷、鲁四姓(见《晋书·刘颂传》);唐有崔、卢、李、郑四姓(见《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等。南北朝世族,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谓之四姓。泛指名门贵族。

四姓 引证解释

⒈ 指四个姓氏。自 汉 以来,历代多有以四个名门贵族的姓氏合称为四姓的。

如:东汉 明帝 时外戚有 樊、郭、阴、马 四姓(见《后汉书·明帝纪》 李贤 注); 三国 蜀 有 焦、娄、孟、毛 四姓(见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 吴 有 朱、张、顾、陆 四姓(见《文选·陆机〈吴趋行〉》 李善 注); 晋 广陵郡 有 雷、蒋、谷、鲁 四姓(见《晋书·刘颂传》); 唐 有 崔、卢、李、郑 四姓(见《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等。

⒉ 南北朝 世族,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谓之四姓

《梁书·张绾传》:“綰 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
《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郡姓者,以中国士人差第阀閲为之制……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⒊ 泛指名门贵族。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五陵豪族,充选掖庭;四姓良家,驰名 永巷。”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赋》:“贮四姓之良家,延诸姑与伯姊。”


国语词典

四姓 [sì xìng]

⒈ 四个姓氏。我国历代常有以四个豪门贵族合称为「四姓」的现象。如东汉时有樊、郭、阴、马四姓;三国吴有朱、张、顾、陆四姓;晋代有雷、蒋、谷、鲁四姓;唐代有郑、卢、李、崔四姓

⒉ 南北朝时,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贵族,称为「四姓」。

《南史·卷五六·张弘策传》:「在郡述制旨礼记正言义,四姓衣冠士子听者常数百人。」
《新唐书·卷一九九·儒学传中·柳冲传》:「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佰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

⒊ 印度社会的四种阶级。

《长阿含经·卷一三》:「世有四姓:刹利、婆罗门、居士、首陀罗。」


四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经师释义:汉 代教授五经的学官。《后汉书·明帝纪》:“﹝ 永平 九年﹞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
    • 2.
      加惠释义:⒈谓于正礼之外加增的优惠待遇。 《左传·宣公十二年》:“老有加惠,旅有施舍。”杨伯峻 注引 邵瑛《刘炫规杜持平》:“此谓年老者有加增恩惠。”《周礼·秋官·司仪》“明日,客拜礼赐,遂行,如入之积”汉 郑玄 注:“礼赐谓乘禽,君之加惠也。”孙诒让 正义:“云君之加惠也者,以在致飱及饔餼诸正礼之外,故曰加惠。”⒉施予恩惠。《战国策·魏策四》:“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宋 陈亮《国子》:“东汉 之置五经师以教四姓小侯,唐 分四学以官品而教其子弟,盖亦足以加惠於公卿士大夫矣。”朱自清《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但
    • 3.
      四姓小侯释义:指 东汉 明帝 外戚 樊、郭、阴、马 四姓的子弟。
    • 4.
      四姓释义:⒈指四个姓氏。自汉以来,历代多有以四个名门贵族的姓氏合称为四姓的。如:东汉明帝时外戚有樊、郭、阴、马四姓(见《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三国蜀有焦、娄、孟、毛四姓(见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吴有朱、张、顾、陆四姓(见《文选·陆机〈吴趋行〉》李善注);晋广陵郡有雷、蒋、谷、鲁四姓(见《晋书·刘颂传》);唐有崔、卢、李、郑四姓(见《新唐书·儒学传中·柳冲》)等。⒉南北朝世族,以郡望或官位分为甲、乙、丙、丁四等,谓之四姓。⒊泛指名门贵族。
    • 5.
      四氏学释义:封建帝王崇奉儒学,专为孔﹑颜﹑孟﹑曾四姓分别设立的学馆。
    • 6.
      岗头泽底释义:唐代极重视世族,崔、卢、李、郑为甲门四姓,称卢氏为岗头卢,李氏为泽底李。泛称豪门世族。
    • 7.
      开立释义:创立。《后汉书·明帝纪》:“是岁,大有年。为四姓小侯开立学校,置五经师。”
    • 8.
      梵志释义:⒈梵语意译。指婆罗门。印度 古代四个种姓之一。《旧唐书·西戎传·天竺》:“俗皆徒跣。衣重白色,惟梵志种姓披白叠以为异。”《翻译名义集·外道》:“婆罗门……其人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四姓中胜,独取梵名,惟五 天竺 有,餘国即无。诸经中梵志即同此名。”⒉梵语意译。古 印度 一切“外道”出家者的通称。《大智度论》卷五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南朝 梁 萧统《同泰僧正讲》诗:“若人聆至寂,寄説表真冥;能令梵志遣,亦使群魔惊。”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初,尊者(脇尊者)之
    • 9.
      百濮释义:古代称西南少数民族。《左传·文公十六年》:“麇 人率百 濮 聚於 选,将伐 楚。”杜预 注:“百 濮,夷也。”孔颖达 疏:“濮夷 无君长揔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 濮 也。”《逸周书·王会》:“正南,甌邓、桂国、损子、产里、百 濮、九菌。”孔晁 注:“六者南蛮之别名。”唐 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公神道碑》:“一鼓而擒四姓,三战而平百 濮。”
    • 10.
      赵钱孙李释义:⒈旧时启蒙读物《百家姓》的首列四姓。亦泛指《百家姓》一类启蒙读物。《西湖二集·巧书生金銮失对》:“话説 甄龙友 教了数十个村孩童,不过是读赵钱孙李之辈。”明 无名氏《广成子》第三折:“幼年习文,中年讲武。论文呵,颠倒念赵钱孙李;论武呵,一箭射破冬瓜。”《黑籍冤魂》第二三回:“纵横放着三五张桌子,歷乱坐着十几个学生,天地玄黄,赵钱孙李,吱喔吱喔,唸得到也高兴。”陈登科《赤龙与丹凤》第一部五:“洋学堂先生教的是:人手足刀尺,马牛羊,就是比私塾先生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强得多。”⒉泛指任何人,一切人。凌力《星星草
    • 11.
      通波释义:⒈谓水相通。 《文选·班固<西都赋>》:“控引 淮 湖,与海通波。” 李善 注:“与海通其波澜。”⒉指流水。 晋 陆机 《答张士然》诗:“回渠绕曲陌,通波扶直阡。” 唐 骆宾王 《晚泊河曲》诗:“通波竹箭水,轻舸木兰橈。” 唐 李详 《赠曹君直舍人元忠》诗:“ 閶门 飞阁架通波,四姓衰微逝景生。”
    • 12.
      逝景释义:指逝去的光阴。《文选·王僧达<答颜延年>诗》:“欢此乘日暇,忽忘逝景侵。”李善 注:“言人寿不留,与景俱逝而寿损,故谓之侵。”明 沉鲸《双珠记·因诗赐配》:“逝景迫朱颜,惻惻览青铜。”清 黄景仁《江上寄左二杏庄》诗之一:“繁华不足悼,逝景何悤悤。”李详《赠曹君直舍人元忠》诗:“閶门 飞阁架通波,四姓衰微逝景过。”
    • 13.
      鼎甲释义:⒈指豪族大姓。唐 薛廷珪《授韦韬光禄卿等制》:“鼎甲华宗,松筠茂行。”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上:“四姓唯 郑 氏不离 滎阳,有冈头 卢,泽底 李,士门 崔,家为鼎甲。”⒉科举制度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以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听响卜》:“韦甄 及第年,事势固万全矣;然未知名第高下,志在鼎甲,未免挠怀。”宋 苏轼《答李方叔书》之二:“秋试时,不审已从吉未?若可以下文字,须望鼎甲之捷也。”《儒林外史》第八回:“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十一章:“博士犹今

四姓(sixi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四姓是什么意思 四姓读音 怎么读 四姓,拼音是sì xìng,四姓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四姓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