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贤 [èr xián]
1. 称誉唐·颜真卿、宋·范仲淹。
二贤 引证解释
⒈ 称誉 唐 颜真卿、宋 范仲淹。
引宋 王十朋 《寄南安鹿宰》诗:“春秋重復古,二贤还旧祠。”
元 孛兰肹 《元一统志·饶州路·古迹》:“二贤堂,堂在 饶州路。二贤, 唐 颜真卿、宋 范仲淹 也。旧志……又云,旧有思贤堂, 王十朋 所建,亦为二贤设也。”
二贤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十二贤释义:对 孔子 门下才德出众的学生的美称。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陈实百问策》:“实 於 永乐 四年,登 林环 榜进士,负才不相下,疏言取状元不公。成祖 召詰之。对曰:‘臣百问百答。’成祖 命 解縉 发策,以‘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二十八将,将将何功’为问。成祖 临轩对试,顷刻间条对详悉,文彩可观。”参见“七十二子”。
- 2.
二哲释义:二贤人。 指 汉 王吉(即 王阳)、王尊。
- 3.
十二哲释义:清 代孔庙从祀的十二贤人。 参见“十哲”。
- 4.
嗜芰释义:《国语·楚语上》:“屈到 嗜芰。”韦昭 注:“芰,蔆(菱)也。”《韩非子·难四》:“屈到 嗜芰,文王 嗜菖蒲葅,非正味也,而二贤尚之,所味不必美。”后用以喻指爱好不值得的东西。
- 5.
夔契释义:亦作“夔卨”。帝 舜 二贤臣之名。
- 6.
孔夫子释义: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
- 7.
木妖释义:⒈指在兴造宅邸、宫殿等建筑上穷奢极侈。妖,反常怪异的现象。宋 孔平仲《续世说·汰侈》:“安 史 大乱之后,法度隳弛,内臣、戎帅竞务豪奢,亭馆第宅,力穷乃止,时谓木妖。”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评诗》:“二贤相之清风,可以媿木妖之习。”明 陶宗仪《辍耕录·宫阙制度》:“秦、汉、隋、唐 之宫闕,其宏丽可怖也,高者七八十丈,广者二三十里,而离宫别馆,緜延联络,弥山跨谷,多或至数百所。嘻,真木妖哉!”⒉指草木发生的怪异现象。《宋史·五行志三》:“绍兴 十四年四月,虔州 民毁欹屋析柱,木理有文曰‘天下太平’,时守臣
- 8.
末疾释义:四肢的疾患。《左传·昭公元年》:“阳淫热疾,风淫末疾。”杜预 注:“末,四支也。”《新唐书·萧瑀传》:“﹝ 萧瑀 ﹞感末疾,不呼医,曰:‘天若假吾餘年,因得为遁阶矣。’”宋 陈师道《寄曹州晁大夫》诗:“虚名不救饥肠厄,晚岁仍遭末疾缠。”明 宋濂《丽水二贤母墓铭》:“县君婴末疾,不良於行。”清 钱谦益《<徐子能集>序》:“子能 年甫壮而得末疾,须人以行。”
- 9.
滞才释义:遗留未选的人才。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裴楷 清通,王戎 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制科》:“玄宗 御极,特加精选,下无滞才。”
- 10.
顺理释义:⒈遵循道理。 《管子·君臣上》:“是故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韩诗外传》卷七:“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激行。”晋 张华《鹪鹩四赋》:“委命顺理,与物无患。”《朱子语类》卷八:“‘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⒉有条理,不紊乱。南朝 宋 朱昭之《难顾道士夷夏论》:“二贤推盪往反解材之势,纵復得解,非顺理之作,顺理析之,岂得推盪。”《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君臣唱和,雅合顺理之仪。”《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那老头儿把那将及二尺长的白鬍子……收拾得十分洁浄光彩,
- 11.
颠夺释义:反覆斟酌。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第十三章引 明 无名氏《二贤传》:“老蛮子爬伏在那鞍轿上,唬得他浑身打战战兢兢,良久还过一口气,腹内展转自颠夺:我今年枉活八十多岁许,这是我少智无谋缺欠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