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月 [shí sān yuè]
1. 指农历正月。指殷商所置闰月。因其都放在岁末,故称。
十三月 引证解释
⒈ 指农历正月。参见“三正”。
引《诗·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 唐 孔颖达 疏:“《春秋元命包》曰:‘ 周 人以十一月为正, 殷 人以十二月为正, 夏 人以十三月为正。’”
《后汉书·陈宠传》:“十三月阳气已至,天地已交,万物皆出,蛰虫始振,人以为正, 夏 以为春。”
李贤 注:“十三月,今正月也。”
宋 洪迈 《容斋续笔·三易之名》:“夏 以十三月为正……所谓十三月者,承十二月而言,即正月耳。”
⒉ 指 殷商 所置闰月。因其都放在岁末,故称。按,“十三月” 殷 墟卜辞中常见。
引《史记·历书》“十二无大餘” 唐 司马贞 索隐:“岁有十二月,有闰则云十三月。”
十三月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正息释义:一年之始;一年的第一个月。《乐纬稽耀嘉》:“夏 以十三月为正息,卦受泰物之始,其色尚黑,以寅为朔。殷 以十二月为正息,卦受临物之牙,其色尚白,以鸡鸣为朔。周 以十一月为正息,卦受復物之萌,其色尚赤,以半夜为朔。”
- 2.
殷历释义:⒈起于 周 末而传于 汉 初的六种古历之一。 《后汉书·律历志中》:“案暦法,黄帝、顓頊、夏、殷、周、鲁,凡六家,各自有元。光 晃 所据,则 殷 历元也。”⒉殷商 时所用历法。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商 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每年分为春、秋,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月置于年末,称为‘十三月’。到 祖甲 以后,闰月也有放在年中的。殷墟 曾出土一片胛骨,上面刻着两个月的干支和‘月一正曰食麦’等文句,是 商 代历书的一部分抄本。”
- 3.
祥禫释义:丧祭名。语出《礼记·杂记下》:“期之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灵筵勿设枕几,朔望祥禫,唯下白粥清水乾枣,不得有酒肉饼果之祭。”《南史·王准之传》:“晋 初用 王肃 议,祥禫共月,故二十五月而除。”《资治通鉴·齐和帝中兴元年》:“初,肃 以父死非命,四年不除丧。高祖 曰:‘三年之丧,贤者不敢过。’命 肃 以祥禫之礼除丧。”
- 4.
祥练释义:《礼记·檀弓上》:“练而慨然,祥而廓然。 ”又《杂记下》:“期之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练,本指父母丧后第十一月,改素服为练服之祭;祥,原指父母丧后满一周年之祭。后因以“祥练”指丧期或丧服。《晋书·顾和传》:“尚书令礼已过祥练,岂得听不赴急疾而遂罔极之情乎!”宋 苏轼《札子》:“臣谓 宗晟 未经祥练之变,且无金革之虞。”明 章懋《与谢方石鸣治书》之三:“先人弃诸孤,甫经祥练,而季弟继亡,二丧并举,哀恫罔极。”
- 5.
祥肉释义:亲丧满十三月祭祀时所供之肉。
- 6.
置闰释义:设置闰月。系调整历法纪年与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差数的方法。王国维《观堂集林·生霸死霸考》:“商 时置闰皆在岁末,故 殷墟 卜辞屡云十三月。”参见“闰年”、“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