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发策 发策的意思

发策

简体发策
繁体發策
拼音fā cè
注音ㄈㄚ ㄘㄜ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fā fà,(1)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组词】:头发。鬓发。怒发冲冠。

cè,(1)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2) 鞭打。【组词】:策马。鞭策。(3) 激励,促进。【组词】:策动。策勉。(4)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组词】:简策。(5)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组词】:策命。策免。策封。(6)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组词】:策论。策问。(7) 杖。【组词】:策杖。(8) 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9) 计谋,主意,办法。【组词】:上策。献策。决策。政策。策划。束手无策。(10) 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11) 姓。

基本含义

指出主意或提供计策。

发策的意思

发策 [fā cè]

1. 发出策问。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称为策问,简称策。

2. 指所发出的策问。

3. 发动策划。

5. 拨动占卦用的蓍草。指占卜。

发策 引证解释

⒈ 发出策问。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称为策问,简称策。

《汉书·公孙弘传》:“上乃使 朱买臣 等难 弘 置 朔方 之便。发十策, 弘 不得一。”
颜师古 注:“言其利害十条, 弘 无以应之。”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主文者侍中 刘霄,故 辽 官,降於 金,愤 宋 助伐 金,发策,问 宋上皇 无道, 少帝 失信,举人承风旨,极口詆毁。”

⒉ 指所发出的策问。

《宋史·道学传二·尹焞》:“尝应举,发策有诛 元祐 诸臣议……不对而出。”

⒊ 发动策划。

《后汉书·郅恽传》:“方今镇、岁、荧惑并在 汉 分翼、軫之域,去而復来, 汉 必再受命,福归有德。如有顺天发策者,必成大功。”

⒋ 拨动占卦用的蓍草。指占卜。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故太卜、太祝,共居宫府之中,铸言必坚,发策尤秘,敷陈古往之训,调剂穷变之局,世説有本,取信自徵。”


国语词典

发策 [fā cè]

⒈ 策,策问。发策指拆阅策问的试题。后来应对所发出的问题也称为「发策」。

《宋史·卷四二八·道学传二·尹焞传》:「少师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议。」


发策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十二贤释义:对 孔子 门下才德出众的学生的美称。清 梁章鉅《归田琐记·陈实百问策》:“实 於 永乐 四年,登 林环 榜进士,负才不相下,疏言取状元不公。成祖 召詰之。对曰:‘臣百问百答。’成祖 命 解縉 发策,以‘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二十八将,将将何功’为问。成祖 临轩对试,顷刻间条对详悉,文彩可观。”参见“七十二子”。
    • 2.
      发策释义:⒈发出策问。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称为策问,简称策。《汉书·公孙弘传》:“上乃使 朱买臣 等难 弘 置 朔方 之便。发十策,弘 不得一。”颜师古 注:“言其利害十条,弘 无以应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元年》:“主文者侍中 刘霄,故 辽 官,降於 金,愤 宋 助伐 金,发策,问 宋上皇 无道,少帝 失信,举人承风旨,极口詆毁。”⒉指所发出的策问。《宋史·道学传二·尹焞》:“尝应举,发策有诛 元祐 诸臣议……不对而出。”⒊发动策划。《后汉书·郅恽传》:“方今镇、岁、荧惑并在 汉 分翼、
    • 3.
      实才释义:⒈谓有真实才能的人。 《三国志·魏志·傅嘏传》:“方今九州之民,爰及京城,未有六乡之举,其选才之职,专任吏部。案品状则实才未必当,任薄伐则德行未为叙,如此则殿最之课,未尽人才。”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科举为党议发策》:“今日欲得实才,必当出於博洽者,其止於诵习而已乎?抑为经史学乎?”⒉真实的才能。《新唐书·选举志上》:“永隆 二年,考功员外郎 刘思立 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
    • 4.
      诬执释义:谓捏造罪名,加以陷害。宋 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窃伏思念,自忝禁近,三年之间,臺諫言臣者数四,只因发策草麻,罗织语言,以为谤訕,本无疑似,白加诬执。”《醒世姻缘传》第九回:“本月初六日,因 计氏 容 海姑子、郭姑子 到家,珍哥 诬执 计氏 与道士和尚有奸,挑唆 晁源 将 计氏 逼打休弃。”
发策是什么意思 发策读音 怎么读 发策,拼音是fā cè,发策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发策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