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词科 词科的意思

词科

简体词科
繁体詞科
拼音cí kē
注音ㄘˊ ㄎㄜ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cí,(1) 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组词】:词汇。词书。词典。词句。词序。词组。(2) 言辞,话语,泛指写诗作文。【组词】:歌词。演讲词。誓词。词章。词律(文词的声律)。(3) 中国一种诗体(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本可入乐歌唱,后乐谱失传,只按词牌格律创作)。【组词】:词人。词谱。词牌。词调(diào )。词韵。词曲。

kē,(1) 动植物的分类单位。【例句】:狮子属于猫科。槐树是豆科。(2) 机关内部组织的划分。【组词】:科室。财务科。(3) 学术或专业的类别。【组词】:科目。学科。文科。外科。(4) 古代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组词】:科举。科甲。科第。登科。(5) 判定(刑罚)。【例句】:科处(chù)。科罚。(6) 古典戏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组词】:笑科。科白。(7) 古同“棵”。

基本含义

指言辞典章,指文辞学科。

词科的意思

词科 [cí kē]

1. 科举名目之一。此科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宋代又为宏词科、词学兼茂科、博学宏词科的通称。清代则专指博学鸿词科。

词科 引证解释

⒈ 科举名目之一。此科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宋 代又为宏词科、词学兼茂科、博学宏词科的通称。 清 代则专指博学鸿词科。参阅《宋史·选举志二》。

唐 无名氏 《玉泉子》:“德裕 尝为藩府从事日,同院 李评事 以词科进,适与 德裕 同官。”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真西山》:“於是与之延誉於朝,而继中词科,遂为世儒宗焉。”
黄人 《<清文汇>序》:“继世之主,懋学右文;两举词科,而骏雄游彀;宏开四库,而文献朝宗。”


词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洪释义:宋 洪适、洪遵、洪迈 三兄弟的合称。《宋史·洪适传》:“皓 使朔方,适 年甫十三,能任家事。以 皓 出使,恩补脩职郎。绍兴 十二年,与弟 遵 同中博学宏词科。高宗 曰:‘父在远方,子能自立,此忠义报也,宜升擢。’遂除敕令所删定官。后三年,弟 迈 亦中是选。由是三 洪 文名满天下。”
    • 2.
      制策释义: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汉武帝 元光 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董仲舒、公孙弘 等都先后对策。见《汉书·武帝纪》。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唐 刘肃《大唐新语·举贤》:“张柬之 进士擢第为 清源 丞,年且七十餘,永昌 初,勉復应制策。”宋 苏轼《策别七》:“国家取人,有制策,有进士,有明经,有词科,有任子,有府史杂流。”《宋史·苏轼传》:“軾 始具草,文义粲然。復对制策,入三等。”
    • 3.
      博学鸿词释义:即博学宏词。 清 康熙、乾隆 年间重设,因避 乾隆 讳而改为博学鸿词科。也称博学鸿儒。清 薛福成《庸庵文编·应诏陈言疏》:“诚法 圣祖 高宗 遗意,特举制科,则非常之士,闻风兴起。其设科之名,或称博学鸿词,或称贤良方正,或称直言极諫。”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昔 圣祖 高宗 两开博学鸿词,网罗俊良,激厉后进。”详“博学宏词”。
    • 4.
      四布衣释义:清 康熙 十七年举博学鸿词科,以笼络士人,布衣 李因笃、朱彝尊、潘耒、严绳孙 皆举授编修。见 朱彝尊《承德郎严君墓志铭》。又 乾隆 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布衣 邵晋涵、余集、周永年 三人授编修,戴震 授庶吉士,监修《四库全书》。皆有四布衣之称。
    • 5.
      大科释义:唐 制,取士之科,由皇帝自诏者曰制举。其科目随皇帝临时所定,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宋 人谓之大科。清 代的制举如博学鸿词科亦称“大科”。宋 陈师道《赠二苏公》诗:“谁其识者有 欧阳,大科异等固其常。”任渊 注:“东坡 兄弟皆应贤良科。”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九:“富韩公 初游场屋,穆修 伯长 谓之曰:‘进士不足以尽子之才,当以大科名世。’”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康熙 朝初开大科,一时名士率皆怀刺跨马,日夜诣司枋者之门,乞声誉以进。”参阅 清 顾炎武《日知录·制科》。《旧唐书·舆服志》:“﹝ 武
    • 6.
      宏辞释义:亦作“宏词”。制科名目之一,始于 唐,宋、金 等朝亦相沿。制科,科举时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新唐书·选举志下》:“凡试判登科谓之‘入等’,甚拙者谓之‘蓝缕’。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中者即授官。”《旧唐书·裴度传》:“贞元 五年进士擢第,登宏辞科。”《宋史·选举志二》:“景德 后……惟吏部设宏词、拔萃、平判等科如旧制。”《金史·选举志一》:“宏词科试詔、誥、章、表、露布、檄书,则皆四六;诫、諭、颂、箴、铭、序、记,则或依古今体,或参用四六。”元 刘祁《归潜志》卷二:“钦叔
    • 7.
      康熙释义:⒈清圣祖年号。 ⒉(1654—1722)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在其统治期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措施,平定了三藩之乱。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击败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侵略军。1689年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第一次从法律上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从1690年起,三次出兵平定和沙俄勾结的准噶尔部首领在青海、新疆和西藏发动的叛乱,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他进行全国性土地测量,完成《皇舆全览图》的绘制。固定人口税,制定历法,发展农业生产。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宏词科。强化思想统治。
    • 8.
      敕黄释义:敕书。用黄纸书写,故名。宋 洪迈《容斋五笔·近世文物之殊》:“绍兴 十二年壬戌,予寓 南山 浄慈,待词科试,见省试官联骑,公服戴帽,不加披衫。每一员以亲事官一人执敕黄行前。”
    • 9.
      湮晦释义:埋没;消失。《晋书·忠义传·嵇含》:“悼大道之湮晦,遂含悲而吐曲。”宋 陆游《除删定官谢丞相启》:“声名湮晦,衣食空无。”明 叶盛《水东日记·周益公词科旧稿跋》:“惜乎后嗣无闻,遗墓湮晦,已作燔尸之所。”清 曾国藩《<孟子要略>序跋》:“然如 许叔重《五经异义》、余隐之《尊孟辨》之类,皆湮晦数百年矣。”
    • 10.
      词学兼茂科释义:宋 代科举名目之一。《宋史·选举志二》:“大观 四年詔:‘宏词科格法未详,不足以致文学之士,改立词学兼茂科,岁附贡士院试,取毋过三人。’政和 增为五人。不试檄书,增制誥,以歷代史事借拟为之,中格则授馆职。宰臣执政亲属毋得试。”
    • 11.
      词学科释义:宋 代科举名目之一。此科只试文辞,不贵记闻,与博学宏词科稍异。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制科词赋三经宏博》:“於是始设词学科,试以制表,取其能駢儷;试以铭序,取其记故典。自南渡以后,始復词赋,孝宗 始復制策,而词学科不废。”《宋史·选举志二》:“理宗 嘉熙 三年,臣僚奏:‘词科实代王言,久不取人,日就废弛。盖试之太严,故习之者少。今欲除博学宏词科从旧三岁一试外,更降等立科……其科目,则去“宏博”二字,止称词学科。’”参见“词科”。
    • 12.
      词闱释义:指词科。
    • 13.
      陈维崧释义:(1625-1682)清代文学家。 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编修《明史》。词作风格豪放。又善诗和骈文。有《湖海楼诗集》、《湖海楼文集》、《迦陵词》。
    • 14.
      鸿博释义:⒈谓学识渊博。⒉科举考试博学鸿词科的省称。
    • 15.
      鸿词释义:⒈雄伟的文词。⒉“博学鸿词科”的省称。

词科(cike)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词科是什么意思 词科读音 怎么读 词科,拼音是cí kē,词科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词科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