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辞 [tuō cí]
1. 借口。
2. 指找借口。
4. 推托之辞。
托辞 引证解释
⒈ 借口。
引宋 文天祥 《<指南录>自序》:“予谓此北反间也,否则托辞以逐客也。”
沙汀 《磁力》:“借书实在是个托辞。 小袁 只是随便看了看封面,就告辞了。”
⒉ 指找借口。
引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果勇夫人》:“或谓夫人明哲,必托辞不行。”
鲁迅 《彷徨·伤逝》:“大半是被托辞拒绝,小半是我们以为不相宜。”
⒊ 推托之辞。
引郭沫若 《塔·喀尔美萝姑娘》:“我临走的时候,对你说的是要到此地的电气工场来实习,但这不过是我借口的托辞,可怜你是受了我的欺骗了。”
国语词典
托辞 [tuō cí]
⒈ 推托的言词。也作「托词」。
例如:「他编了些托辞来婉拒朋友的邀请。」
近饰辞
托辞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假口释义:⒈借口,托辞。⒉假托;假冒。
- 2.
托词释义:⒈找借口:托词谢绝。⒉借口:他说有事,这是托词,未必真有事。‖也作托辞。
- 3.
矫词释义:⒈托辞。唐 卢照邻《五悲·悲才难》:“将矫词兮不往,将背俗兮不还。”⒉诡言,说假话。明 李贽《复焦弱侯书》:“又有一等(人),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採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⒊指虚假之言。刘师培《<文章学史>序》:“推之 范文 虞灾,则祝宗为之祈死(《左传》成 十七年);隋侯 失德,则祝史兼用矫词(《左传》桓 六年)。”
- 4.
藉口释义:⒈借别人的话作为依据。《左传·成公二年》:“若苟有以藉口而復於寡君,君之惠也。”杜预 注:“藉,荐;復,白也。”孔颖达 疏:“言无物则空口以为报,少有所得则与口为藉,故曰藉口。”⒉多作托辞或假托的理由。宋 陈善《扪虱新话》卷二:“唐 史称 房 杜 不言功,予谓此乃庸人鄙夫持禄固位者得以藉口也。”清 李渔《玉搔头·闻警》:“他假公藉口为除奸横,其实要自逞强兇。”⒊谓充饥。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蔓菁》:“乾而蒸食,既甜且美,自可藉口,何必饥饉。”《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我军出界近二旬,所获才三十
- 5.
辞托释义:托辞谢绝。 《新唐书·隐逸传·卢鸿》:“詔书屡下,每輒辞托。使朕虚心引领,于今数年。”
- 6.
辞避释义:托辞退避。
- 7.
饰辞释义:⒈修饰言辞、文辞。 《庄子·天地》:“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汉 王充《论衡·对作》:“故论衡者,所以銓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江 南閭里閒,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涂説,强事饰辞:呼徵质为 周 郑,谓霍乱为 博陆。”⒉托辞掩饰。《史记·蒙恬列传》:“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諫,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以避死也。”唐 刘知几《史通·载文》:“国之得丧,如日月之蚀焉,非由饰辞矫説所能掩蔽也。”⒊指虚浮不实之辞。《汉
- 8.
饰说释义:⒈虚饰之辞。《战国策·赵策四》:“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⒉虚饰其辞,托辞掩饰。《汉书·夏侯胜传》:“胜从父子建字长卿,自师事胜及欧阳高,左右采获,又从《五经》诸儒问与《尚书》相出入者,牵引以次章句,具文饰説。”《旧唐书·郭子仪传》:“岂唯天道助顺,抑亦地形使然,此陛下所知,非臣饰説。”宋苏舜钦《答马永书》:“巧辨饰説,言悲貌蹙,或舍其所脩,而小人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