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文童 文童的意思
wéntóng

文童

简体文童
繁体
拼音wén tóng
注音ㄨㄣˊ ㄊㄨㄥ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wén,(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组词】:灿若文锦。(2) 刺画花纹。【组词】:文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组词】:文字。文盲。以文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组词】: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文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组词】:文化。文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组词】:天文。水文。(7) 旧时指礼节仪式。【组词】:虚文。繁文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组词】:文质彬彬。(9) 温和。【组词】:文火。文静。文雅。(10) 指非军事的。【组词】:文职。文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组词】:文言。文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组词】:文科。(13) 掩饰。【组词】:文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组词】:一文不名。(15) 姓。

tóng,(1) 小孩子。【组词】:儿童。童工。童谣。童话。童心。童趣。童真。(2) 旧时未成年的仆人。【组词】:书童儿。(3) 没有结婚的。【组词】:童男。童女。童贞。(4) 未长成的。【例句】:童牛(没长角的小牛)。(5) 秃。【组词】:童山。头童(喻人秃顶,如“童童齿豁”)。(6) 古同“瞳”,瞳孔。(7) 姓。

基本含义

指年少时聪明好学的人。

文童的意思

文童 [wén tóng]

1. 科举时代童生的别称。即应秀才考试的士子。也称儒童。

文童 引证解释

⒈ 科举时代童生的别称。即应秀才考试的士子。也称儒童。

清 秦咢生 胡希明 《余保纯事略》:“是日 余 轿到署,文童譁然。”
《恨海》第十回:“姪自从到了 陕西,当了一年多的採办……又由文童保举了一个巡检的前程。”
鲁迅 《呐喊·阿Q正传》:“阿Q 仿佛文童落第似的觉得很冤屈。”


国语词典

文童 [wén tóng]

⒈ 大陆地区指年幼的学生。


文童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儒童释义:明 清 科举制度,凡应秀才孝试的士子,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别称儒童或文童。 明 冯梦龙《古今谭概·文戏·歇后诗》:“云间 求忠书院,为 方正学 建也。一日,院观风,有儒童告考,张郡侯 命学博往书院试之。”《儒林外史》第七回:“传进新进儒童来。到 汶上县 头一名点着 荀玫。”《清史稿·选举志一》:“儒童入学考试,初用《四书》文、《孝经》论各一。”
    • 2.
      文童释义:科举时代童生的别称。即应秀才考试的士子。也称儒童。清 秦咢生 胡希明《余保纯事略》:“是日 余 轿到署,文童譁然。”《恨海》第十回:“姪自从到了 陕西,当了一年多的採办……又由文童保举了一个巡检的前程。”鲁迅《呐喊·阿Q正传》:“阿Q 仿佛文童落第似的觉得很冤屈。”
    • 3.
      武童生释义:明 清 时应武科生员之试者,称“武童生”。亦省称“武童”。《文明小史》第三回:“总共拿住了三十四个人,内中有三个秀才,十八个武童,其餘十三个,有做生意的,也有来看热闹的。”《清会典事例·兵部·武科》:“顺治 二年定,京卫武童生,每年春秋二季由兵部考试,每季取进五十名。直隶各省武童,照文童例,学政三年一考,取进多寡无定额。”《清会典事例·兵部·武科》:“康熙 三年题准:京卫武童生,照直省例,归併学政考取;三年一考,共取进百名。”参见“武科”。
    • 4.
      资禀释义:⒈天资,禀赋。宋 苏辙《除尚书右丞诸公免书》:“某家世寒陋,资禀冥烦。”《水浒传》第六一回:“有出人英武,凌云志气,资禀聪明。”《清史稿·选举志二》:“拟仿照同文馆例,於 上海 添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选近郡年十四岁以下资禀颖悟、根器端静之文童,聘西人教习。”⒉规定发给的粮米。《新唐书·裴胄传》:“初,李兼 尝罢 南昌 卒千餘人,收资稟为月进,胄 白罢之。”《旧唐书》作“资粮”。

文童(wento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文童是什么意思 文童读音 怎么读 文童,拼音是wén tóng,文童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文童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