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文通 文通的意思
wéntōng

文通

简体文通
繁体
拼音wén tōng
注音ㄨㄣˊ ㄊㄨㄥ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wén,(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组词】:灿若文锦。(2) 刺画花纹。【组词】:文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组词】:文字。文盲。以文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组词】: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文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组词】:文化。文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组词】:天文。水文。(7) 旧时指礼节仪式。【组词】:虚文。繁文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组词】:文质彬彬。(9) 温和。【组词】:文火。文静。文雅。(10) 指非军事的。【组词】:文职。文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组词】:文言。文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组词】:文科。(13) 掩饰。【组词】:文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组词】:一文不名。(15) 姓。

tōng tòng,(1) 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组词】:通风。通天。通气。通宵。通行。通过。通衢。贯通。四通八达。曲径通幽。(2) 懂得,彻底明了。【组词】:通晓。通彻。通今博古。通情达理。(3) 传达。【组词】:通令。通讯。通报。通告。通知。通缉。通谍。(4) 往来交接。【组词】:通敌。通商。通邮。通融。通假(jiǎ)(汉字的通用和假借)。串通。沟通。(5) 普遍、全。【例句】:通才(指知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通论。通体。通身。通读。通常。通病。通盘。普通。(6) 男女不正当的性行为。【组词】:通奸。私通。

基本含义

指文化修养广博,通达多样的知识和技能。

文通的意思

文通 [wén tōng]

1. 通达文学。文句的通则。犹文法。

文通 引证解释

⒈ 通达文学。

《南史·檀道济传》:“﹝ 檀珪 ﹞与 僧虔 书曰:‘僕一门虽谢文通,乃忝武达。’”

⒉ 文句的通则。犹文法。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序》:“取‘四书’、三《传》、《史》、《汉》、 韩 文为歷代文词升降之宗,兼及诸子、《语》、《策》,为之字櫛句比……涣然冰释,皆有以得其会通,辑为一书,名曰‘文通’。”


文通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书办释义:管办文书的属吏。 亦泛指掌管文书翰墨的人。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三·书办》:“书办为筦文书者通称。”明 沉德符《野获编·两殿两房中书》:“其中书房入直者,称天子近臣,从事翰墨,如阁臣 王文通 以 永乐 甲榜翰林修撰,供事 文华殿;宣德 年间 沉度 已正拜翰林学士,沉粲 已官右春坊右庶子,尚结衔 文华殿 书办。”《西游记》第九六回:“﹝员外﹞出了经堂,吩咐书办,写了百十个简帖儿,邀请邻里亲戚,明早奉送 唐 朝老师西行。”《老残游记》第五回:“旁边一个书办先王拿过单子念道。”梁启超《变法通议·学校总论》:“
    • 2.
      仲父释义:⒈古代称父亲的大弟。《释名·释亲属》:“父之弟曰仲父……仲父之弟曰叔父。”⒉春秋 时 齐桓公 尊 管仲 为仲父。《荀子·仲尼》:“﹝ 齐桓公 ﹞倓然见 管仲 之能足以託国也……遂立以为仲父。”杨倞 注:“仲 者,夷吾 之字;父者,事之如父。”后因用以称 管仲。三国 魏 曹操《善哉行》:“齐桓 之霸,赖得 仲父。”晋 陶潜《读山海经》诗之十三:“仲父 献诚言,姜公 乃见猜。”逯钦立 校注:“仲父,管仲。”清 钱谦益《光禄大夫赠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通铁山王公墓志铭》:“昔者,伊生 五就,拜币聘于 有莘;
    • 3.
      伪迹释义:亦作“偽跡”。装假的事;虚伪的事。《文选·任昉<奏弹刘整>》:“未见 孟尝 之深心,唯斆 文通 之伪迹。”李善 注引《东观汉书》:“高凤,字 文通 ……年老,声名著闻。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凤 本巫家,不应为吏。’又与寡嫂诈讼田,遂不仕。”唐 刘知几《史通·杂说下》:“夫 晋、宋 已前,帝王传授,始自锡命,终於登极。其间笺疏款曲,詔策频繁。虽事皆伪跡,言并饰让,犹能备其威仪,陈其文物,俾礼容可识,朝野具瞻。”
    • 4.
      偏次释义:旧语法名词。指偏正词组修饰中心词的成分。参阅 马建忠《马氏文通》。
    • 5.
      八字军释义:南宋 初 河 北、河 东地区人民组织的抗 金 义军。建炎 元年(公元1127年),王彦 率抗 金 部队入 太行山,因面部刺“赤心报国,誓杀 金 贼”(或作“誓竭心力,不负赵王”)八字而得名。其后 傅选、孟德、刘泽、焦文通 等十九寨义军相继加入,人数发展至十馀万,多次击败 金 兵。其中一万多人后由 王彦 率领南下,受 宗泽 等人节制,抗击 金 兵,屡建战功。参阅 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宋史·王彦传》。
    • 6.
      关牒释义:《旧唐书·职官志二》:“凡京师诸司,有符、移、关、牒下诸州者,必由於都省以遣之。”关与牒皆旧时公文书名,后以“关牒”指行文通知。
    • 7.
      关笺释义:行文通知。
    • 8.
      关行释义:发公文通知。
    • 9.
      失味释义:指老年人突然味觉丧失,也可指文学作品或一些原文通过修改后失去了原有的味道。
    • 10.
      廎写释义:倾泻。 写,通“泻”。《隶释·汉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上则县峻,屈曲流颠,下则入冥,廎写输渊。”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鼎部》:“廎,假借为倾。”
    • 11.
      打襇释义:方言。 做服装时在需要有伸缩处作折迭而缝合其一端。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襞”:“按:蹙布帛之广而摺叠之,苏 俗所谓打襇也。”
    • 12.
      无文释义:⒈没有文字记述。 《书·洛诰》:“周公 曰:‘王肇称 殷 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孔 传:“言王当始举 殷 家祭祀,以礼典祀于新邑,皆次秩不在礼文者而祀之。”一说,文通“紊”,不紊乱。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下》:“今案,文当读为紊。紊,乱也。”唐 蒋防《连州廖先生碑铭》:“仙书无文,仙语无词;以心传心,天地不知。”明 贾仲名《书<录鬼簿>后》:“自 宫大用 已下一十八人,皆作其传……餘者皆无文焉。”⒉指言语、辞章没有文采。《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13.
      明白如话释义:形容诗文通俗易懂,像唠家常一样。
    • 14.
      汗牛充栋释义: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 意思是藏书极多,存放时能充满整个屋宇,外运时能累得牛流汗。后以“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充:装满。栋:房屋。
    • 15.
      牒报释义:行文通报。
    • 16.
      玉署释义:⒈官署的美称。南朝 梁 刘孝绰《校书秘书省对雪咏怀》:“终朝守玉署,方夜劳石扉。”《南史·恩幸传论》:“门同玉署,家号金穴。”宋 杨万里《送丁子章将漕湖南》诗之三:“看渠还玉署,老我正归耕。”王闿运《丁文诫诔》:“光旧德而文通,宜早翔於玉署。”⒉指玉堂。翰林院别称。唐 吴融《闻李翰林游池上有寄》诗:“花飞絮落水和流,玉署词臣奉詔游。”元 邓元原《贺圣节表》:“名叨玉署,目极璇霄。”明 王洪《留别孙孟博》诗:“草庐晦跡怜君老,玉署登名愧我先。”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一:“惟 康熙 六年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
    • 17.
      省文释义:⒈省略其文字。亦指简称或略语。《晋书·礼志上》:“今礼仪事同而名异者,輒别为篇,卷烦而不典。皆宜省文通事,随类合之,事有不同,乃列其异。”宋 马永卿《嬾真子》卷四:“《春秋》载二百四十二年之事,其为简册无几耳,故多从省文。”清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古人行文不嫌疏略例》:“《易·繫辞》云:‘润之以风雨。’《论语》云:‘沽酒市脯不食。’《玉藻》云:‘大夫不得造车马。’皆从一而省文也。”⒉减少字的笔画。
    • 18.
      秀顶释义:年老秃顶。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需部》:“今 苏 俗老而秃顶曰秀顶。”
    • 19.
      秦智虞愚释义:春秋 时 百里奚 为 虞 大夫,无所作为,虞 亡入 秦,与 蹇叔、由余 等共辅 穆公 建立霸业。 见《史记·秦本纪》。后以“秦智虞愚”谓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下才能充分发挥。清 钱谦益《光禄大夫赠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通铁山王公墓志铭》:“楚 材 晉 用,國士所以長嗟;秦 智 虞 愚,賢哲爲之永歎。”
    • 20.
      移牒释义:以正式公文通知平行机关或人。

文通(wento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文通是什么意思 文通读音 怎么读 文通,拼音是wén tōng,文通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文通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