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 [sān hé]
1. 泛指全国的江河。
例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毛泽东《送瘟神》
英[river;]
三河 引证解释
⒈ 汉 代以 河内、河东、河南 三郡为 三河,即今 河南省 洛阳市 黄河 南北一带。
引《史记·货殖列传》:“昔 唐 人都 河东,殷 人都 河内,周 人都 河南。夫 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后汉书·党锢传·刘祐》:“政为 三河 表。”
李贤 注:“三河,谓 河东、河内、河南 也。”
唐 颜真卿 《陇西郡开国公李公神道碑》:“虽 汉 之宗室,不典 三河 ;而 周 之懿亲,先分 二陕。”
⒉ 指 黄河、赐(析)支河、湟河。
引《后汉书·西羌传·羌无弋爰剑》:“﹝ 爰劒 ﹞与劓女遇於野……遂俱亡入 三河 閒。”
李贤 注:“今此言 三河,即 黄河、赐支河、湟河 也。”
明 杨慎 《艺林伐山·三河》:“唐诗‘天子 三河 募少年’。 三河 :黄河 也, 析支河 也, 湟河 也。”
⒊ 指 黄河、淮河、洛河。亦泛指众多河流。
引毛泽东 《送瘟神》诗之二:“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国语词典
三河 [sān hé]
⒈ 旧时河南、河东、河内的合称。
引《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
唐·王维〈老将行〉:「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三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河魂释义:三河武士的灵魂和精神,来源于崛起于日本战国时期并最终夺得天下的德川家康的三河武士们。
- 2.
伯主释义:霸主。 伯,通“霸”。《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 阻 三河,齐 负 东海,楚 介 江 淮,秦 因 雍州 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 武 所襃大封,皆威而服焉。”清 俞樾《群经平议·公羊》“其序则 齐桓 晋文,其会则主会者为之也”:“此盖言诸侯之序皆伯主所定。”
- 3.
冠簪释义:⒈使冠固定于发髻上的簪子。明 沉德符《野获编·叛贼·发冢》:“其棺内外寳货不可胜计,沉 得其冠簪一枚,长数寸,而古作紺碧色,出以示余。”明 李东阳《兆先赴试三河念之有作》诗:“髻丱能几时,忽已胜冠簪。”胜冠簪,犹言成年。⒉比喻仕宦。明 李东阳《不寐》诗:“弱岁忝科籍,冠簪奉明廷。”
- 4.
刺举释义:⒈检举。《史记·田叔列传》:“天下郡太守多为姦利,三河 尤基,臣请先刺举 三河。”《资治通鉴·晋明帝太宁元年》:“氾公 糟粕书生,刺举小才,不思国家大计。”胡三省 注:“刺者,以直伤人;举者,招人之过。”严复《原强》:“祖宗之成宪俱在,吾寧率由之而加实力焉。于是而督责之令行,刺举之政兴。”周振甫 注:“刺举,派人刺探阴私加以举发。”⒉谓检举奸恶,举荐有功。《魏书·术艺传·张渊》:“执法刺举於南端,五侯议疑於水衡。”注:“太微南门,谓之执法。刺举者,刺姦恶,举有功。”
- 5.
十二分野释义:我国古代星占学的迷信观点认为,人间祸福同天上星象有联系,因根据星辰的十二缠次(后亦根据二十八宿)将地上的州、国划分为十二个区域,使两者相对应,并根据某一天区星象的变异来预测、附会相应地区的凶吉。 这种划分,在天称“十二分星”,在地称“十二分野”。其对应情况为:星纪(扬州,吴 越)、玄枵(青州,齐)、娵訾(并州,卫)、降娄(徐州,鲁)、大梁(冀州,赵)、实沉(益州,晋)、鹑首(雍州,秦)、鹑火(三河,周)、鹑尾(荆州,楚)、寿星(兖州,郑)、大火(豫州,宋)、析木(幽州,燕)。参阅《周礼·春官·保章氏》郑玄
- 6.
封豕释义:⒈大猪。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射封豕。”裴駰 集解引 郭璞 注:“封豕,大猪。”⒉比喻贪暴者。《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伯封 ﹞实有豕心,贪惏无饜,忿纇无期,谓之封豕。”《旧唐书·李密传》:“三河纵封豕之贪,四海被长蛇之毒。”陈毅《六国之行》诗:“百战驱封豕,千辛制毒龙。”⒊喻暴虐残害。《文选·扬雄<长杨赋>》:“昔有强 秦,封豕其士,窫窳其民。”李善 注引 李奇 曰:“以喻 秦 贪婪,残食其人也。”晋 袁宏《后汉纪·孝顺帝纪上》:“郡县设令,封豕黎民。”⒋星宿名。奎宿的别称。《史记·天官书
- 7.
岁漕释义:谓每年由水路运输粮食至京师或指定地点。宋 欧阳修《泗州先春亭记》:“泗,天下之水会也,岁漕必廪於此。”《宋史·食货志上三》:“宋 岁漕以广军储、实京邑。”清 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三:“嘉祐 四年,詔所运菽,减漕船三百艘。自是岁漕三河而已。”
- 8.
扆座释义:亦作“扆坐”。帝王的座位。南朝 陈 徐陵《梁贞侯答王太尉书》:“居称扆座,行曰乘舆。”《陈书·高祖纪上》:“十月甲戌,敕丞相自今入问讯,可施别榻以近扆坐。”《资治通鉴·唐昭宗大顺元年》:“诉姦回於陛下之扆坐,纳制敕於先帝之庙庭。”清 叶廷琯《吹网录·三河县辽碑》:“因集 宣圣 庙,见轩墀促窄,扆座不正。”
- 9.
毛鸦头释义:⒈亦作“毛丫头”。女孩子。《红楼梦》第三五回:“﹝ 寳玉 ﹞且一点刚性儿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到了。”鲁迅《坟·春末闲谈》:“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话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章:“在她还是一个穿开裆裤的毛丫头的时候,人家就是稻地里出名的人了。”⒉指年青姑娘,用于蔑称。鲁迅《华盖集续编·记谈话》:“杨荫榆 知道要做不成这校长,便文事用文士的‘流言’,武功用 三河 的老妈,总非将一班‘毛鸦头’赶尽杀绝不可。”
- 10.
畏惮释义:⒈畏惧。《史记·田叔列传》:“三河 太守皆内倚中贵人,与三公有亲属,无所畏惮。”宋 苏洵《衡论上·广士》:“老姦大豪,畏惮慑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可巧来了一位别房的房官,是个老翰林,著名的是个‘清 朝 孔夫子’,没有人不畏惮他的。”沙汀《磁力》:“实际上她也知道自己不是个足以使人畏惮的人。”⒉敬畏。唐 韩愈《顺宗实录四》:“﹝ 阳城 ﹞为諫议大夫……未至京师,人皆想望风采,云:‘城 山人能自苦刻,不乐名利,必諫諍死职下。’咸畏惮之。”明 李东阳《送李士常》诗之二:“与君夙倾盖,意气两不违
- 11.
节使释义:⒈节度使的省称。 唐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盗贼亭午起,问谁多穷民。节使杀亭吏,捕之恐无因。”《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原来 王节使 另是一个座船,他家小先到一日。”清 袁枚《随园随笔·后五代藩镇之尊见于碑碣》:“碑文中於大 唐 文宗、宣宗 及上书皆空二格,于 清河公 亦空二格,于 陇西 令公则跳行书。盖当时 河 朔之俗,知有节使不知有天子也。”⒉持符节的使者。唐 王维《老将行》:“节使 三河 募年少,詔书五道出将军。”清 姚鼐《翁学士苏米斋》诗:“披榛逢节使,摹石载舟还。”
- 12.
规措释义:规划处理。《金史·彀英传》:“大定 元年十一月,彀英 以军至 中都 ……见 世宗 于 三河。詔 彀英 以便宜规措 河南、陕西、山东 边事。”元 李文蔚《蒋神灵应》第二折:“初间布置张罗,次后往来规措。”《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平章政事 庆图 规措有方,陆运川输,千里相属,朝廷赖之。”
- 13.
青木堂释义:地振高岗 一脉溪山千古秀 门朝大海 三河合水万年流。
- 14.
饶裕释义:⒈富饶丰裕。 汉 贾谊《新书·容经》:“饶裕不赢,迫不自丧,明是审非,察中居宜。”《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话説 宣德 年间,南直隶 扬州府 仪真县 有一民家,姓 丘 名 元吉,家颇饶裕。”清 叶廷琯《吹网录·三河县辽碑》:“贫乏小户,必得饶裕。”⒉宽容,不苛求。唐 元稹《唐故越州刺史赠左散骑常侍薛公神道碑文铭》:“既去人思,赋敛多饶裕人。然而俭於用,予视其库庾案牘盈羡无逋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