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法意 法意的意思

法意

简体法意
繁体
拼音fǎ yì
注音ㄈㄚˇ ㄧ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fǎ,(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组词】:法办。法典。法官。法规。法律。法令。法定。法场。法理。法纪。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法制。法治。犯法。守法。合法。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政法。奉公守法。逍遥法外。(2) 处理事物的手段。【组词】:办法。设法。手法。写法。(3) 仿效。【组词】:效法。(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组词】:法式。法帖。(5) 佛家的道理。【组词】:佛法。法号。法轮。法像。法门。(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组词】:法师。法器。法事。(7) 指“法国”。【组词】:法文。法式大菜。(8) 姓。

yì,(1) 心思。【组词】:意思。意见。意义。意味。意念。意志(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注意。同意。意在笔先。意在言外。(2) 心愿,愿望。【组词】:意愿。愿意。意向。意图。意皆。好意。“醉翁之意不在酒”。(3) 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组词】:春意。诗意。惬意。情意。意境。(4) 料想,猜想。【组词】:意料。意想。意外。

基本含义

指法律的意义或法律的精神。

法意的意思

法意 [fǎ yì]

1. 法令的意旨。

3. 佛法的旨意。

法意 引证解释

⒈ 法令的意旨。

《晋书·杜预传》:“今所注皆网罗法意,格之以名分。”
宋 苏轼 《谢赐恤刑诏书表》之一:“申严法意,消盗贼於未萌。”
清 曾国藩 《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承平既久,法意寖失,郡县有司不知三物为何事。”

⒉ 佛法的旨意。

明 高启 《送曾恬归灵隐》诗:“法意休多问,无言即是禪。”


国语词典

法意 [fǎ yì]

⒈ 法律的精义,或立法的精神。

⒉ 书名。法国大思想家孟德斯鸠著,为孟氏费尽半生心力所完成,代表其政治理论,西元一七四八年问世,我国有严复译本。


法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苇杭之释义:一苇:源出自《诗经·卫风·河广》。 佛家也有一苇渡江,夸张写法意为一根芦苇。
    • 2.
      三物释义:犹三事。指六德、六行、六艺。《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郑玄 注:“物犹事也。”《左传·襄公三年》:“解狐 得举,祁午 得位,伯华 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明 宋濂《送邓贯道还云阳序》:“《周官》之制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所谓三物,若六德、六行、六艺是也。”清 曾国藩《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承平既久,法意寖失,郡县有司不知三物为何事,而教民之任,独以责之学政与
    • 3.
      伯理玺天德释义:英语President的译音。意为总统。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美洲 各国及 欧洲 之 瑞士 与 法国 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伯理璽天德(译作总统)无权焉。”亦省作“伯理”。严復《<法意>按语》:“虽伯理由于公推,议院有其聚散,而精神之贯彻始终则一而已。”
    • 4.
      屯泊释义:⒈驻扎。多指戍守边境重镇。宋 李纲《与右相条具事宜札子》:“亦无寺观屋宇可以屯泊,不免建造营屋,大使司支钱与诸州收买木植。”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太祖 时以十万驻京师,十万派守外郡。戍守边地重镇称屯泊(或驻泊),内郡要地称屯驻。”⒉指停泊。清 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正月十三日》:“将来 北洋 似应以 威海 为战舰屯泊之区,而以 旅顺 为修船之所为合宜。”
    • 5.
      归狱释义:⒈犹归罪。《公羊传·闵公元年》:“﹝ 庆父 ﹞使﹝ 邓扈乐 ﹞弑 子般,然后诛 邓扈乐 而归狱焉。”《汉书·五行志上》:“归狱不解,兹谓追非。”颜师古 注:“李奇 曰:‘归罪过于民,不罪己也。’张晏 曰:‘谓释有罪之人而归无辜者也。’”严复《<法意>按语》:“唐 宋 诸儒,想望太平,皆太息于先王经制之破坏,而归狱 商君。”钱基博《辛亥南北议和别记》:“汉口 之焚,论者胥归狱 冯公。”⒉返归监狱。唐 白居易《七德舞》诗:“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⒊归结狱讼。清 魏源《圣武记》卷八:“又狱有不能结
    • 6.
      沙画锥释义:谓笔触遒劲匀整,不露锋芒。语本 唐 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后闻於 褚河南 曰,用笔当须如印泥画沙,思所以不悟。后於江岛遇见沙地平净,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乃悟用笔而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著”。
    • 7.
      法意释义:⒈法令的意旨。 《晋书·杜预传》:“今所注皆网罗法意,格之以名分。”宋 苏轼《谢赐恤刑诏书表》之一:“申严法意,消盗贼於未萌。”清 曾国藩《送江小帆同年视学湖北序》:“承平既久,法意寖失,郡县有司不知三物为何事。”⒉佛法的旨意。明 高启《送曾恬归灵隐》诗:“法意休多问,无言即是禪。”
    • 8.
      要必释义:大体总是;总归。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佟客》:“异人何地无之,要必忠臣孝子,始得传其术也。”严复《<法意>按语》:“若夫 欧 美 诸邦,虽治制不同,实皆有一国之民,为不祧之内主。故其为政也,智慧虽浅,要必以一国为量,而作计动及百年。”大我《新社会之理论》一:“夫社会之演新改良,必非一原因得而导之爆裂也,要必有远因、近因、正因、负因,杂沓奔赴其中。”
    • 9.
      词义释义:词所表示的意义。 包括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在传统的语义学中只指词的词汇意义,即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意义。如“人”的词义是“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够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有些词除了概括意义外,还有感情、语体等附带意义。
    • 10.
      词尾释义:加在词的末尾表示语法意义的构形成分。如“同志们”的“们”。
    • 11.
      词根语释义:没有专门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这种语言句子里词与词的语法关系依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如汉语、缅甸语。也叫孤立语。
    • 12.
      语法手段释义:对语法形式的进一步概括归类,它是根据表达语法意义的同一性质的语法形式所概括出来的类别。
    • 13.
      锤炉释义:⒈锻打。 比喻对人才的培养造就。宋 陈亮《与韩无咎尚书》书:“如 亮 岂不愿从之学,顾筋力念虑已如此,恐不復堪锤鑪耳。”⒉比喻对文艺作品的反复加工。清 黄景仁《小除日经厂市见王叔明画》诗:“藏古篆法意惨淡,备诸皴妙胷锤鑪。”
    • 14.
      雪竹释义:⒈雪中之竹。唐 郑谷《送进士韦序赴举》诗:“秋山晚水吟情远,雪竹风松醉格高。”宋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熙寧 庚戌冬,王荆公 安石 自参知政事拜相……取笔书窗曰:‘霜筠雪竹 钟山寺,投老归歟寄此生。’”宋 范成大《荆公墓》诗之一:“半世青苗法意,当年雪竹诗情。”⒉一种干节上有浓厚白粉的竹子。唐 许棠《题开明里友人居》诗:“风巢和鸟动,雪竹向人斜。”宋 杨万里《谢丁端叔直阁惠永嘉髹研句容香鬲》诗:“元珍先生 茁云孙,雪竹有节豹有文。”
    • 15.
      黏着语释义:词的语法意义主要由附加在词根上的词缀来表示的语言,如土耳其语、日语等。

法意(fay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法意是什么意思 法意读音 怎么读 法意,拼音是fǎ yì,法意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法意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