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理 [jī lǐ]
1. 皮肤的纹理。指器物、花木、果实、水土等表面的纹理。
肌理 引证解释
⒈ 皮肤的纹理。
引唐 杜甫 《丽人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清 赵翼 《问鱽鱼》诗:“胡为肌理如凝脂,锋鋩似丛棘。”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三章:“且皮肤相当白,肌理相当细。”
⒉ 指器物、花木、果实、水土等表面的纹理。
引汉 蔡邕 《弹棋赋》:“设兹文石,其夷如砥。采若锦繢,平若停水。肌理光泽,滑不可屡。”
宋 蔡襄 《荔枝谱》二:“若夫厚皮尖刺,肌理黄色,附核而赤,食之有查,食已而涩,虽无酢味,自亦下等矣。”
金 党怀英 《琼花木后土像》诗:“诊材归好事,肌理緻且坚。”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九:“乾隆 初,有言东南之土肌理横,故宜水;西北之土肌理直,故不宜水。”
国语词典
肌理 [jī lǐ]
⒈ 皮肤的纹理。
引唐·杜甫〈丽人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⒉ 诗歌创作思想内容的道理。如清代翁方纲主张诗歌创作当重肌理。
肌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朱批谕旨释义:清 制,内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用朱笔批示,以示出于亲笔。《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有《世宗宪皇帝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亦省作“硃批”、“硃諭”。《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所载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多者以一人分数册,少者以数人合一册。所奉硃批,一一恭録。”清 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九》:“乾隆 初,有言东南之土肌理横,故宜水;西北之土肌理直,故不宜水。硃批曰:‘所奏情形是。’於是积数年之疑豁然矣。”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琦公(琦善)递亲供时,随呈黄摺匣一扣,内皆 宣宗
- 2.
硃批谕旨释义:清 制,内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用朱笔批示,以示出于亲笔。《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有《世宗宪皇帝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亦省作“硃批”、“硃諭”。《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所载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多者以一人分数册,少者以数人合一册。所奉硃批,一一恭録。”清 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九》:“乾隆 初,有言东南之土肌理横,故宜水;西北之土肌理直,故不宜水。硃批曰:‘所奏情形是。’於是积数年之疑豁然矣。”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琦公(琦善)递亲供时,随呈黄摺匣一扣,内皆 宣宗
- 3.
结为连理释义:连:有连接的意思。理:讲的是物质组织的条纹,肌理。喜结连理:是说恭喜男女结成的至亲的关系。
- 4.
肌理说释义:清代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肌理指义理和文理。主张作诗应以学问为根底,内容质实,形式雅丽,旨在纠正当时神韵说、格调说等诗论或标举神韵、或死守格调、或空谈性情的偏颇,致使诗歌成为枯燥的有韵之文。
- 5.
腻理释义:⒈谓肌理细润。⒉指(物体的)纹理。
- 6.
藐姑射释义:⒈神话中的山名。 《庄子·逍遥游》:“藐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或以为即古之 石孔山,在今 山西省 临汾市 西。明 张景《飞丸记·意传飞稿》:“武陵 津旁,藐姑 山上,餐风吸露乘云,那许尘眸相望。”⒉指仙女。清 曹寅《窗前绿萼梅》诗:“日长似有春烟起,独向苔岑间 藐姑。”汪文溥《子美嘱题化佛化装存相即柬亚子》诗:“忽然窈窕垂云鬟,肌理莹澈 藐姑射。”参见“姑射”。
- 7.
闭密释义:⒈犹秘密;保密。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一》:“天父曰:‘尔等各要灵变闭密,我回天矣。’”⒉肌理闭合,闭塞。
- 8.
闭拒释义:⒈闭关抵拒。⒉拒绝;不接受。⒊指肌理闭合,能抵御外邪。
- 9.
靡颜腻理释义:靡:美丽;颜:面容;腻:细腻;理:肌理。 形容容貌美丽,皮肤细腻柔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