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七国释义:⒈指 战国 时 秦、楚、燕、齐、韩、赵、魏 七国。《史记·苏秦列传》:“凡天下战国七。”汉 许慎《<说文解字>序》:“其后诸侯力征,不统於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康有为《大同书》乙部第二章:“春秋 则二百餘国,战国 为七国。”⒉指 汉景帝 时 吴、楚、赵、胶西、济南、菑川、胶东 七个诸侯国。因于公元前一四五年同时发动武装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史记·袁盎晁错传列》:“吴 楚 七国果反,以诛 错 为名。”三国 魏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太慰帅师,甫下 滎阳,则七国之军,瓦解冰泮。”
- 2.
临机制变释义:犹言临机应变。 《周书·陆腾传》:“太祖 謂 騰 曰:‘今欲通 江油 路,直出 南秦,卿宜善思經略。’騰 曰:‘必望臨機制變,未敢預陳。’”《资治通鉴·後汉高祖乾祐元年》:“思綰 途中謂其黨 常彦卿 曰:‘小太尉已落其手,吾屬至京師,並死矣,奈何?’彦卿 曰:‘臨機制變,子勿復言。’”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用兵在临机制变,不可固执成见。”亦作“臨事制變”、“臨機設變”。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臨事制變,困而能通,智者之慮也。”《北史·侯深传》:“深 臨 機設變,是其所長
- 3.
僭号释义:冒用帝王的称号。《汉书·扬雄传下》:“诸儒或讥以为 雄 非圣人而作经,犹 春秋 吴 楚 之君僭号称王,盖诛絶之罪也。”《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逆贼 宋建,僭号 河首,同恶相救,并为脣齿。”李善 注引《魏志》:“初,陇西 宋建,自称 河首 平汉王。”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四:“里中有峻岭,号曰 王岭,相传 彭玗 反于 吉州,僭号称王,南唐 遣兵征之,彭玗 数败,遂退保於此以死守。”《三国演义》第九八回:“孙权 不久必将僭号称尊,如称尊号,恐陛下伐之,定先入寇也,臣故欲以兵待之。”清 俞正爕《癸
- 4.
同雠释义:同“同仇”。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 孙权 ﹞贼义残仁,莫斯为甚,乃神灵之逋罪,下民所同讎。”参见“同仇”。
- 5.
屈强释义:亦作“屈彊”。倔强。《史记·匈奴列传》:“杨信 为人刚直屈彊,素非贵臣。”《汉书·陆贾传》:“乃欲以新造未集之 越,屈强於此。”颜师古 注:“屈强,谓不柔服也。”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及 吴王濞 骄恣屈彊,猖猾始乱。”宋 梅尧臣《李审言相招与会开宝塔院》诗:“又效市井态,屈强体非雅。”
- 6.
怀恩释义:感念恩德。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张 鲁 逋窜,走入 巴中。怀恩悔过,委质还降。”《晋书·刑法志》:“率土蒙更生之泽,兆庶必怀恩以反化也。”《新唐书·魏徵传》:“今立可汗未定,即诣诸国市买,彼必以为意在马,不在立可汗。可汗得立,必不怀恩。”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不颠倒是非如《碧云騢》,不怀恩挟怨如《周秦行记》。”
- 7.
折苕释义:苇苕断折。喻危险的处境。语本《荀子·劝学》:“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鳩,以羽为巢,而编之以髮,繫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繫者然也。”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忽朝阳之安,甘折苕之末。”
- 8.
曲文释义:⒈犹曲法。曲解法律条文。谓不依照法律条文治罪。《汉书·酷吏传·严延年》:“其治务在摧折豪彊,扶助贫弱。贫弱虽陷法,曲文以出之。”⒉戏曲中的唱词。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曲文之词采,与诗文之词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
- 9.
来服释义:⒈前来顺服。《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夫诸侯望信於 楚,是以来服。”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既诛 袁谭,则 幽州 大将 焦触 攻逐 袁熙,举事来服。”晋 陆云《赠顾骠骑·有皇》诗:“思我懿范,万民来服。”⒉即莱菔。萝卜。
- 10.
横海释义:⒈汉 将军名号。谓能横行海上。《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将军 韩説 …… 元鼎 六年,以待詔为横海将军,击 东越 有功,为 按道侯。”《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江夏、襄阳 诸军,横截 湘 沅,以临 豫章;楼船横海之师,直指 吴会。”刘良 注:“楼船、横海皆将军号也。”唐 刘长卿《送张司直赴岭南谒张尚书》诗:“盛府依横海,荒祠拜 伏波。”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八七:“故人横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蕆勛。”⒉横行海上。晋 木华《海赋》:“鱼则横海之鲸,突扤孤游。”宋 朱敦儒《水龙吟》词:“玉凤凌霄,
- 11.
爵命释义:封爵受职。 《穀梁传·隐公元年》:“邾 之上古微,未爵命於 周 也。”《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大启爵命,以示四方。”吕向 注:“爵,谓封侯也;命,谓一命受职。”唐 韩愈《省试学生代斋郎议》:“於是选大夫士之子弟未爵命者,以塞员填关而教之行事。”清 方苞《书<周颂·清庙诗>后》:“凡爵命公、侯、卿、大夫皆於 丰 庙。”
- 12.
王职释义:⒈交给天子的贡赋。《左传·定公四年》:“取於 有阎 之土,以供王职。”汉 潘勗《册魏公九锡文》:“爰及 襄王,亦有 楚 人,不供王职。”⒉天子的职事。《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巴夷王 朴胡,賨邑侯 杜濩,各帅种落,共举 巴郡,以奉王职。”吕延济 注:“奉职,谓奉天子职事。”南朝 梁 沉约《郊居赋》:“翼储光於三善,长王职於百司。”⒊天子的职官。《三国志·魏志·王基传》:“凡家臣之良,则升于公辅,公臣之良,则入于王职,是故古者侯伯有贡士之礼。”
- 13.
科条释义:⒈法令条文;法律条文。 《战国策·秦策一》:“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三国 魏 曹植《文帝诔》:“恢拓规矩,克绍前人。科条品制,褒贬以因。”《旧唐书·代宗纪》:“设令廉耻守分,以奉科条,犹有禄廩之烦,役使之弊,而况贪猾纵欲,而动踰典章,作威以虐下,厚敛以润己者乎!”郑观应《盛世危言·商战》:“由国家明定科条:凡有能讲求商务,独出心裁者,准其领照自做。”⒉条例;章程。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故令往购募爵赏,科条如左。”宋 范成大《围田叹》诗之四:“臺家水利有科条,膏润千年废一朝。”清 刘大櫆《乞里人共建
- 14.
纡余释义:⒈迂回曲折。⒉形容人有才气从容不迫。⒊谓歌曲文章曲折有致。
- 15.
脩明释义:⒈发扬光大。《淮南子·诠言训》:“由此观之,贤明之不足任也,而道术之可脩明矣。”明 方孝孺《送祝彦芳致仕还家序》:“大举废政而脩明之,如是者十餘年而始定。”⒉阐明。《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羣臣皆当玩习古义,脩明经典。”⒊整饬昭明。《韩诗外传》卷五:“礼义脩明,则君子怀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 疾治国不务脩明其法制。”宋 曾巩《追租》诗:“飢羸乞分寸,斯须死笞缚;法令尚脩明,此理可惊愕。”⒋谓谨饬而清明。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周泰明 当世儁彦,德行脩明。”⒌春秋 时 越国
- 16.
衔奉释义:⒈奉行。《公羊传·文公十四年》“称行人而执者以其事执也”汉 何休 注:“以其所衔奉国事执之。”⒉秉承。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丞相衔奉国威,为人除害。”
- 17.
许市释义:⒈许京 的街市。《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父母婴孩,覆尸 许 市。”李善 注引《后汉书》:“建安 元年,迁都於 许。”⒉古地名。即今 江苏省 吴县 浒关墅。宋 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下:“许市 在郡西二十五里。《图经》云:秦皇 求 吴王 剑,白虎蹲於丘上,遂西走二十五里而失。剑不能得,地裂为池,因名其地曰 虎疁。盖此地是也。唐 讳虎,钱氏 讳鏐,故改云 许市。”宋 杨万里《将近许市望见虎丘》诗:“许市 人家远树前,虎邱 山色夕阳边。石桥分水入别港,茅屋垂杨仍钓船。”
- 18.
诗文释义:⒈指诗歌。《文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二》:“望慕结不解,貽尔新诗文。”李周翰 注:“新诗文,则此诗也。”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曲文之词采,与诗文之词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⒉指《诗经》的文字。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诗》文弘奥,包韞六义。”⒊诗和文。唐 韩愈《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尚书於 大历 初名能为诗文,及公为文,亦最长於诗。”明 焦竑《玉堂丛语·任达》:“少孤力学,能诗文,好权略,每论事,輒倾其座人。”《新华文摘》1983年第7期:“嫁一个会种田的男子
- 19.
豪帅释义:犹首领。 旧时多称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军入 散关,则羣 氐 率服,王侯豪帅,奔走前驱。”《周书·薛慎传》:“慎 乃集诸豪帅,具宣朝旨,仍令首领每月一参。”《资治通鉴·陈武帝永定元年》:“闽中 豪帅往往立砦以自保。”
- 20.
还归释义:⒈返回。应劭《风俗通·怪神》引《管子》:“齐公 出於泽,见衣紫衣,大如轂,长如辕,拱手而立。还归,寝疾,数月不出。”汉 王充《论衡·恢国》:“孝明 加恩,则论徙边;今上宽惠,还归州里。”《西游记》第七七回:“老孙 还归本洞,称王道寡,耍子儿去罢。”清 顾炎武《兄子洪善北来言及近年吴中有开淞江之役书此示之》诗:“淞江 亭畔坐垂纶,还归被褐出负薪。”⒉归顺,归附。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昔 袁术 僭逆,王诛将加,则 庐江 太守 刘勋,先举其郡,还归国家。”⒊归还。《金瓶梅词话》第九九回:“当时统制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