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二税 二税的意思
èrshuì

二税

简体二税
繁体二稅
拼音èr shuì
注音ㄦˋ ㄕㄨㄟ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èr,(1) 数名。【例句】: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组词】:独一无二。(3) 两样,别的。【组词】:二话。不二价。

shuì,(1) 国家向企业或集体、个人征收的货币或实物。【组词】:税收。税额。税款。税率。税法。税制。税务。(2) 姓。

基本含义

指两次交纳税款,比喻繁重的负担或重复的费用。

二税的意思

二税 [èr shuì]

1. 夏秋两季完纳的赋税。征二税始于唐,后世因之。

二税 引证解释

⒈ 夏秋两季完纳的赋税。征二税始于 唐,后世因之。参见“两税法”。

《宋史·食货志上二》:“二税须於三限前毕输……造夏税籍以正月一日,秋税籍以四月一日,并限四十五日毕。”
《明史·食货志二》:“国初夏秋二税,麦四百七十万石,今少九万;米二千四百七十餘万,今少二百五十餘万。”


二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二税释义:夏秋两季完纳的赋税。 征二税始于 唐,后世因之。
    • 2.
      凶俭释义:灾荒。《魏书·房景远传》:“景远 字 叔遐。重然诺,好施与。频岁凶俭,分赡宗亲,又於通衢以食饿者,存济甚众。”《魏书·高闾传》:“凶俭之年,民轻违犯,可缓其使役,急其禁令。”《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元年》:“令州县復置义仓,官所收二税,每石别输一斗贮之,以备凶俭。”
    • 3.
      存济释义:⒈救济;救助。《北史·房景远传》:“景远 字 叔遐,重然诺,好施与,频岁凶俭,分赡宗亲,又於通衢以饲饿者,存济甚众。”元 无名氏《刘弘嫁碑》第四折:“当日无倚之时,投奔於伯伯门下,蒙伯伯收留存济。”《明史·陈锐传》:“淮 扬 饥疫,煮糜施药,多所存济。”清 吴伟业《咏古》诗之六:“破家相存济,百口同安危。”⒉过活;度日。《周书·宣帝纪》:“闰月乙亥,詔 山东 流民新復业者,及 突厥 侵掠家口破亡不能存济者,竝给復一年。”宋 范仲淹《奏乞免关中支移二税》:“数年以来,科率百端,民力大困,州县督责,不能存济。
    • 4.
      省耗释义:五代 时征收田赋的一种附加税。 《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除夏秋税省耗。”胡三省 注:“旧例,夏秋二税先有省耗,每斗一升,今后祇纳正税数,不量省耗。”《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章 聚敛刻急。旧制,田税每斛更输二升,谓之‘雀鼠耗’,章 始令更输二斗,谓之省耗。”
    • 5.
      科折释义:唐 宋 时代征收赋税,实行权宜折变之法,许以物折物、以物折钱或以钱折物,称为“科折”。宋 叶适《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夏绢和买,已非正赋,復有军衣和买;糯米科折,止为省务,復有覆纽价钱。”《宋史·食货志上二》:“﹝ 绍兴 三十年﹞五月,詔:‘温、台、处、徽 不通水路,其二税物帛,许依折法以银折输,数外妄有科折,计赃定罪。’”《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四年》:“夏四月,甲申,禁 福建、两 浙 州县科折盐酒。”
    • 6.
      税户释义:纳税户。宋 程大昌《演繁露续集·制度·乡兵保捷义勇等》:“咸平 四年,取 陕西 税户为义军,家出一丁,号曰保毅军。”《金史·食货志二》:“世宗 大定 二年,詔免二税户为民。”
    • 7.
      蠲阁释义:指免征赋税。阁,通“搁”。《宋史·道学传四·黄灏》:“言者罪其专,移居 筠州,已而寝謫命,止削两秩,而从其蠲阁之请。”《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天下二税,有司检放灾伤,执守谬例,每岁侥倖而免者,无虑三二百万,其餘水旱蠲阁,类多失实。”
    • 8.
      行税释义:向行商所征的税。 相如《四川革命书》:“川省 布政使罢税示云:‘行税取之商,坐税取之民……今先罢坐税,而 川省 自三十五年,行坐二税均免。’”参见“行商”。
    • 9.
      身丁税释义:人口税。封建时代政府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一种赋税。因所交纳有钱或实物之不同,亦称身丁钱、身丁米等。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宋 朝的赋税……二税(指田税)以外,另有身丁税、各种杂税和徭役。”

二税(ershu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二税是什么意思 二税读音 怎么读 二税,拼音是èr shuì,二税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二税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