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姓 [jiǔ xìng]
1. 指唐时回纥所分的九个部落:药罗葛·胡咄葛·咄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嗢素·药勿葛·奚耶勿。唐代铁勒族分出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阿布思和骨仑屋骨,共九个部落,史称九姓铁勒,简称九姓。指隋·唐时中亚细亚的昭武九姓。为月氏之后,始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肃·高台县),后为突厥所破,迁于中亚的葱岭一带,其支庶分王各地,为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世称九姓,亦称昭武九姓国。见《新唐书·西域传下·康》。
九姓 引证解释
⒈ 指 唐 时 回纥 所分的九个部落:药罗葛 胡咄葛 咄罗勿 貊歌息讫 阿勿嘀 葛萨 斛嗢素 药勿葛 奚耶勿。
引《旧唐书·回纥传》:“上元 元年九月己丑, 迴紇 九姓可汗使大臣 俱陆莫达干 等入朝奉表起居。”
《剪灯馀话·江庙泥神记》:“九姓羌夷来部落,诸蕃巢穴入提封。”
⒉ 唐 代 铁勒 族分出 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阿布思 和 骨崙屋骨,共九个部落,史称九姓 铁勒,简称九姓。
引《旧唐书·北狄传·铁勒》:“﹝ 李勣 ﹞率九姓 铁勒 二万骑至於 天山。”
⒊ 指 隋 唐 时 中亚细亚 的 昭武 九姓。为 月氏 之后,始居 祁连山 北的 昭武城 (今 甘肃 高台县 ),后为 突厥 所破,迁于 中亚 的 葱岭 一带,其支庶分王各地,为 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世称九姓,亦称 昭武九姓国。见《新唐书·西域传下·康》。
九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箭定天山释义:《新唐书·薛仁贵传》:“詔副 郑仁泰 为铁勒道行军总管,时九姓众十餘万,令驍骑数十来挑战,仁贵 发三矢、輒杀三人,於是虏气慑,皆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 天山,壮士长歌入 汉 关。 ’”后以“三箭定天山”谓大将武艺高强,声威服人。
- 2.
九姓释义:⒈指 唐 时 回纥 所分的九个部落:药罗葛 胡咄葛 咄罗勿 貊歌息讫 阿勿嘀 葛萨 斛嗢素 药勿葛 奚耶勿。《旧唐书·回纥传》:“上元 元年九月己丑,迴紇 九姓可汗使大臣 俱陆莫达干 等入朝奉表起居。”《剪灯馀话·江庙泥神记》:“九姓羌夷来部落,诸蕃巢穴入提封。”⒉唐 代 铁勒 族分出 回纥、仆固、浑拔野古、同罗、思结、契苾、阿布思 和 骨崙屋骨,共九个部落,史称九姓 铁勒,简称九姓。《旧唐书·北狄传·铁勒》:“﹝ 李勣 ﹞率九姓 铁勒 二万骑至於 天山。”⒊指 隋 唐 时 中亚细亚 的 昭武 九姓。为
- 3.
九相释义:唐 时 回纥 婚礼中的九姓傧相。
- 4.
回鹘文释义:回鹘 人采用粟特文字母创制的文字。 属音素文字类型。主要通行于今 吐鲁番盆地 及中亚 楚河 流域。字母分字头、字中、字尾。字体分刻本体、写经体、草体三种。留存至今的用这种文字书写的碑铭和文献有《九姓回鹘可汗碑》、《弥勒会见记》、《福乐智慧》、《金光明经》、《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高昌馆杂字》、《高昌馆来文》等,均对研究维吾尔族语言、文学、历史有重要价值。
- 5.
敲剥释义:敲诈剥削。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四回:“安徽 百姓穷,禁得住几回敲剥!”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这些九姓胡对东西方贸易的大利当然看得眼红,他们……获利总是极厚,厚利的来源主要是敲剥 唐 人。”
- 6.
昭武释义:⒈谓致力于武备。⒉显扬武威。⒊古舞名。⒋隋唐时的政权名。在今中亚阿姆、锡尔两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戎地、史,均为康居之后。其先康王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至两河流域,子孙繁衍,分王九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总称昭武九姓。参阅《隋书·西域传·康国》。
- 7.
江山船释义:相传 元 末 陈友谅 兵败后,其部属九姓逃至 浙 东,以捕鱼为业,不与他姓通婚。 其船号称“江山船”,也称九姓渔船。后亦以其船装载客货,往来于 杭州、严州、衢州、金华 之间,遂用作 浙 东游船的通称。
- 8.
赭时释义:隋 唐 时 中亚细亚 的 昭武 九姓之一 石国 的异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