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假托 假托的意思
jiǎtuō

假托

简体假托
繁体假託
拼音jiǎ tuō
注音ㄐㄧㄚˇ ㄊㄨㄛ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jiǎ jià,(1) 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组词】:假山。假话。假冒。假释。假死。虚假。真假。弄虚作假。(2) 借用,利用。【组词】:假借。假货。假道(借路)。假手(利用他人为自己办事)。假公济私。不假思索(用不着想)。(3) 〔假名〕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称“片假假”,草书称“平假假”。(4) 据理推断,有待验证的。【组词】:假设。假使。假令。假如。假若。 ◎ 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学习场所。【组词】:假日。假条。病假。

tuō,(1) 用手掌承着东西。【例句】:两手托着下巴。(2) 陪衬,铺垫。【组词】:衬托。烘托。(3) 承着器物的东西。【组词】:托盘。(4) 寄,暂放。【例句】:托身,托售。托儿所。(5) 请求、帮助。【组词】:请托。恳托。(6) 借故推诿躲避。【组词】:推托。假托。(7) 依赖。【组词】:托福。托庇。(8) 委任。【组词】:托付。委托。(9) 压强单位。

基本含义

假借别人的名义或理由来掩饰自己的意图或行为。

假托的意思

假托 [jiǎ tuō]

1. 借故推托。

假托有事。

[ on the pretext of; ]

2. 冒名顶替。

[ under sb.else’s name; ]

3. 假借;凭借。

小品是假托故事来讽刺时弊的表演。

[ by means of; ]

假托 引证解释

⒈ 见“假託”。


国语词典

假托 [jiǎ tuō]

⒈ 虚拟、虚构。也作「假托」。

《隋书·卷七八·艺术传·序》:「或变乱阴阳,曲成君欲,或假托神怪,荧惑民心。」
《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天下的事,才有假,便有真。那神仙鬼怪,固然有假托的,也原自有真实的,未可执了一个见识,道总是虚妄的事。」

⒉ 假冒、伪托。

如:「这件事分明是别人做的,却假托张小姐的名义,使她蒙上不白之冤。」

⒊ 凭借、依托。

如:「寓言通常假托故事来说明做人处事的道理。」

⒋ 借口、托词。

《警世通言·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凡质物值钱者,才足了年数,就假托变卖过了,不准赎取。如此刻剥贫户,以致肥饶。」


假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乩笔释义:扶乩时在沙盘上写字的木锥。亦指扶乩中假托神灵书写的字迹。
    • 2.
      亡是公释义:汉 司马相如 作《子虚赋》,假托 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 三人互相问答。后因以“亡是公”指实际上不存在的人或物。
    • 3.
      伪作释义:⒈假托别人名义写作诗文或制作艺术品。⒉假托别人写作的诗文或制作的艺术品。
    • 4.
      伪托释义:在著述、制造等方面假托别人名义,多指把自己的或后人的作品假冒为古人的。
    • 5.
      借口释义:⒈以(某事)为理由(非真正的理由):不能借口快速施工而降低工程质量。⒉假托的理由:别拿忙做借口而放松学习。
    • 6.
      借故推辞释义:借假托;故借口。找借口推托别人的请求。
    • 7.
      借故敲诈释义:借:假托;故:借口。找借口敲诈、勒索别人的钱财。
    • 8.
      借尸还魂释义:迷信传说人死以后灵魂可能借别人的尸体复活,比喻某种已经消灭或没落的思想、行为、势力等假托别的名义重新出现。
    • 9.
      借言释义:犹借口,假托的理由。
    • 10.
      假口释义:⒈借口,托辞。⒉假托;假冒。
    • 11.
      假托释义:⒈推托:他假托家里有事,站起来先走了。⒉假冒:他假托经理的名义签订合同。⒊凭借:寓言是假托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作品。
    • 12.
      假讬释义:⒈亦作“假托”。 虚拟;虚构。晋 袁宏《后汉纪·光武纪》:“子房 玄筭,高祖 之蓍龟也。始者相得,非 子房 不谋也。海内既安,杜门不出,假託神仙,仅乃获免。”《隋书·艺术传序》:“或变乱阴阳,曲成君欲;或假託神怪,荧惑民心。”《朱子语类》卷六五:“《易》则未曾有此事,先假託都説在这里。”《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只看《太平广记》以后许多记载之书,中间儘多遇神遇鬼的,说得的的确确,难道尽是假托出来不成?”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这些议论是不是稗官小说的作者所假托的,不得而知。”⒉犹假冒,伪托。《元典章·台
    • 13.
      冒姓释义:假托他人姓氏。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将军 卫青 者, 平阳 人也。其父 郑季 ,为吏,给事 平阳侯 家,与侯妾 卫媪 通……故冒姓为 卫 氏。”《新五代史·杂传十五·慕容彦超》:“ 慕容彦超 , 吐谷浑 部人, 汉高祖 同产弟也。尝冒姓 阎 氏……号 阎崑崙 。”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妾本无氏,此冒姓也。”
    • 14.
      口实释义:假托的理由;可以利用的借口:贻人口实。
    • 15.
      在亡释义:⒈谓在家而假托不在。 ⒉犹存殁。指生者和死者。
    • 16.
      子虚释义:汉代司马相如有《子虚赋》,假托子虚先生、乌有先生和亡(wú,古同“无”)是公三人互相问答。后世因此用“子虚”、“子虚乌有”指虚构的或不真实的事情:事属子虚。
    • 17.
      寄治释义:⒈谓假托公义之名。《汉书·刘向传》:“大将军秉事用权,五侯骄奢僭盛,并作威福,击断自恣,行污而寄治,身私而託公,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颜师古 注:“寄,託也。内为污私之行,外託治公之道也。”⒉地方官署侨居他地。《宋书·州郡志一》:“宋 末失 淮北,侨立 兗州,寄治 淮阴。”《新唐书·元载传》:“初,四镇 北庭 行营节度使寄治 涇州,大历 八年,吐蕃 寇 邠寧,议者谓三辅以西无襟带之固,而 涇州 散地不足守。”蔡东藩《后汉演义》第八五回:“孙权 命 瑜 领 南郡 太守,屯兵 江陵;程普 领 江
    • 18.
      寓言释义:⒈有所寄托的话。⒉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 19.
      幻惑释义:犹眩惑。 谓迷乱人心以行诈骗。《六韬上贤》:“伪方异伎巫蛊左道不祥之言,幻惑良民。”唐 张鷟《朝野佥载》卷五:“﹝ 贺玄景 ﹞自称五戒贤者,同为妖者十餘人,於 陆浑山 中结草舍,幻惑愚人子女,倾家产事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九:“此是屈死之鬼,所以假托人形,幻惑年少。”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六篇:“元 虽归佛,亦甚崇道,其幻惑故遍行於人间。”
    • 20.
      托事释义:假托他事。

假托(jiatu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假托是什么意思 假托读音 怎么读 假托,拼音是jiǎ tuō,假托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假托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