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议论 议论的意思
lùn

议论

简体议论
繁体議論
拼音yì lùn
注音ㄧˋ ㄌㄨㄣˋ
结构AB式
词性动词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yì,(1) 意见,言论。【组词】:议论。提议。建议。(2) 讨论,商量。【组词】:商议。会议。协议。议案。议决。议价。(3) 评论是非,多指责备。【组词】:非议。恐招物议。(4) 旧时文体的一种,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组词】:奏议。驳议。

lùn lún,(1) 古同“伦”,条理。(2) 〔论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3) 古同“抡”,挑选。

基本含义

◎ 议论 yìlùn
[comment;disucuss;exchange views on;talk over] 对某问题进行评议讨论
◎ 议论 yìlùn
[remark] 评议讨论时表示的意见

议论的意思

议论 [yì lùn]

1. 对某问题进行评议讨论。

[ comment; disucuss; exchange views on; talk over; ]

2. 评议讨论时表示的意见。

[ remark; ]

议论 引证解释

⒈ 谓评论人或事物的是非、高低、好坏。亦指非议,批评。

《史记·货殖列传》:“临淄 亦海 岱 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
明 薛瑄 《薛子道论》卷上:“切不可随众议论前人长短,要当己有真见方可。”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十五章:“我在背后从来没有议论过你,没有说过你一句坏话。”

⒉ 对人或事物所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或言论。

《宋史·岳飞传》:“然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於人,卒以此得祸。”
巴金 《<往事与随想>译后记》一:“作者随时随处发表的这一类议论,就在当时看,也不见得都正确。”


国语词典

议论 [yì lùn]

⒈ 批评讨论。

《三国演义·第一〇八回》:「恪恐人议论,先搜求众官将过失,轻则发遣边方,重则斩首示众。」
《文明小史·第四九回》:「许多人围著他,撑著眼睛,东一簇,西一簇的纷纷议论。」

评论

⒉ 见解、说法。

唐·韩愈〈荐樊宗师状〉:「于艺学多所通解,议论平正,有经据可以备顾问。」
《文明小史·第二三回》:「华甫昨日听了他一番议论,把那住夜的念头早打退了许多。」


议论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评论释义:⒈批评或议论。 ⒉批评或议论的文章。在报刊中包括社论、短评、述评、编者按等。

议论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沉默释义:⒈不爱说笑:沉默寡言。⒉不说话:他沉默了一会儿又继续说下去。

议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偏之论释义:偏于一面的议论。
    • 2.
      一迹释义:⒈见“一迹”。⒉亦作“一跡”。一条或一个印迹。《淮南子·氾论训》:“是故圣人以文交於世,而以实从事於宜,不结於一迹之涂,凝滞而不化,是故败事少而成事多。”《史记·酷吏列传》:“南阳 吏民重足一迹。”⒊谓人的一言一行。宋 张载《横渠易说·繫辞上》:“凡有一迹出,则便有无限人议论处。”⒋犹言一至。《宋史·傅楫传》:“道除太学博士,居四年,未尝一跡大臣门。”
    • 3.
      一龙释义:《三国志·魏志·华歆传》“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歆 与 北海 邴原 、 管寧 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 歆 为龙头, 原 为龙腹,寧为龙尾。”后用作典实。 清 顾炎武 《孙徵君以孟冬葬于夏峯时侨居太原不获执绋》诗:“ 淄澠 竟谁知, 管华 称一龙。”
    • 4.
      上梢释义:亦作“上稍”。与“下梢”或“下场”联用,比喻事情的开端或前半段。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鶯鶯 儘劝,全不领略,迷留闷乱没处着,上梢里只唤做百年偕老,谁指望是他没下梢。”元 李文蔚《燕青博鱼》第四折:“一齐的去那 皖子城 中送老,上稍里不眠花,下场头少不得落一会草。”元 无名氏《抱粧盒》第三折:“我则怕连累了玉叶金枝,你常好有上稍无下稍,也不索多议论少成事。”
    • 5.
      不同凡响释义:原指歌唱演奏十分出色。 后用来形容艺术作品或言谈议论不同一般,十分出色。
    • 6.
      不恤人言释义:不管别人的议论。表示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 7.
      不恤释义:不顾及;不忧虑;不顾惜:不恤人言(不管别人的议论)。
    • 8.
      且夫释义:⒈连词。 表示进一层。况且,再说。⒉语气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提起话题。
    • 9.
      东谈西说释义:指议论的面很宽。
    • 10.
      书奏释义:指书简、奏章等。《史记·儒林列传》:“宽 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书奏,敏於文,口不能发明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书奏箴铭,生於《春秋》者也。”王利器 集解:“《文心雕龙·书记》篇:‘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牘,取象於《夬》,贵在明决而已。’又《奏启》篇:‘奏者,进也,言敷於下,情进於上也。’”唐 元稹《刘君墓志铭》:“凡 乌 之战阵、谋取、案牘、书奏之事,皆咨之。”宋 曾巩《<类要>序》:“其在朝廷五十餘年,常以文学谋议为任,所为赋颂、铭碑、制詔、册命、书奏、议论之文传天下
    • 11.
      人多口杂释义:指谈论的人多,各种议论都有。
    • 12.
      人言不足恤释义:形容不怕别人议论。
    • 13.
      人言凿凿释义:指人们议论确有其事。
    • 14.
      人言可畏释义:人言:别人的评论,指流言蜚语;畏:怕。 指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很可怕。
    • 15.
      人言啧啧释义:人们不满地议论纷纷。
    • 16.
      人言籍籍释义:指人们议论纷纷。
    • 17.
      人言释义:人们的评论,别人的议论。
    • 18.
      众口籍籍释义: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籍籍,纷乱貌。
    • 19.
      众口纷纭释义:纷纭:多而姑乱。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 20.
      众喙释义:群鸟的嘴。借指各种议论。

议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偏之论释义:偏于一面的议论。
    • 2.
      一迹释义:⒈见“一迹”。⒉亦作“一跡”。一条或一个印迹。《淮南子·氾论训》:“是故圣人以文交於世,而以实从事於宜,不结於一迹之涂,凝滞而不化,是故败事少而成事多。”《史记·酷吏列传》:“南阳 吏民重足一迹。”⒊谓人的一言一行。宋 张载《横渠易说·繫辞上》:“凡有一迹出,则便有无限人议论处。”⒋犹言一至。《宋史·傅楫传》:“道除太学博士,居四年,未尝一跡大臣门。”
    • 3.
      一龙释义:《三国志·魏志·华歆传》“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歆 与 北海 邴原 、 管寧 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 歆 为龙头, 原 为龙腹,寧为龙尾。”后用作典实。 清 顾炎武 《孙徵君以孟冬葬于夏峯时侨居太原不获执绋》诗:“ 淄澠 竟谁知, 管华 称一龙。”
    • 4.
      上梢释义:亦作“上稍”。与“下梢”或“下场”联用,比喻事情的开端或前半段。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鶯鶯 儘劝,全不领略,迷留闷乱没处着,上梢里只唤做百年偕老,谁指望是他没下梢。”元 李文蔚《燕青博鱼》第四折:“一齐的去那 皖子城 中送老,上稍里不眠花,下场头少不得落一会草。”元 无名氏《抱粧盒》第三折:“我则怕连累了玉叶金枝,你常好有上稍无下稍,也不索多议论少成事。”
    • 5.
      不同凡响释义:原指歌唱演奏十分出色。 后用来形容艺术作品或言谈议论不同一般,十分出色。
    • 6.
      不恤人言释义:不管别人的议论。表示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 7.
      不恤释义:不顾及;不忧虑;不顾惜:不恤人言(不管别人的议论)。
    • 8.
      且夫释义:⒈连词。 表示进一层。况且,再说。⒉语气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提起话题。
    • 9.
      东谈西说释义:指议论的面很宽。
    • 10.
      书奏释义:指书简、奏章等。《史记·儒林列传》:“宽 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书奏,敏於文,口不能发明也。”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书奏箴铭,生於《春秋》者也。”王利器 集解:“《文心雕龙·书记》篇:‘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牘,取象於《夬》,贵在明决而已。’又《奏启》篇:‘奏者,进也,言敷於下,情进於上也。’”唐 元稹《刘君墓志铭》:“凡 乌 之战阵、谋取、案牘、书奏之事,皆咨之。”宋 曾巩《<类要>序》:“其在朝廷五十餘年,常以文学谋议为任,所为赋颂、铭碑、制詔、册命、书奏、议论之文传天下
    • 11.
      人多口杂释义:指谈论的人多,各种议论都有。
    • 12.
      人言不足恤释义:形容不怕别人议论。
    • 13.
      人言凿凿释义:指人们议论确有其事。
    • 14.
      人言可畏释义:人言:别人的评论,指流言蜚语;畏:怕。 指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很可怕。
    • 15.
      人言啧啧释义:人们不满地议论纷纷。
    • 16.
      人言籍籍释义:指人们议论纷纷。
    • 17.
      人言释义:人们的评论,别人的议论。
    • 18.
      众口籍籍释义: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籍籍,纷乱貌。
    • 19.
      众口纷纭释义:纷纭:多而姑乱。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 20.
      众喙释义:群鸟的嘴。借指各种议论。

议论造句

1.他的讨厌之处是对什么科学知识都大发议论,其实都是一知半解。

2.但江山好改,本性难移,无论怎么小心,总不免发一些‘不妥’的议论

3.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4.教室里全是女生,群雌粥粥,好像正在议论什么。

5.他这会儿正一心一意地吃饭,用鼻子边拱边闻,吃得津津有味,还一点儿不知道人家正在议论他呢。

6.球迷们一面看足球比赛,一面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7.结果一公布,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8.有些干部不注重调查研究,下车伊始就发议论,提意见。

9.周围的同事有了问题,他总是不关痛痒地发些议论

10.这篇议论文,面面俱到,但不痛不痒,不能解决问题。

11.他把这次会议的主题还没弄清楚,就不着边际地发了一通议论

12.写文章或讲话要开门见山,点明主题,不要博士买驴,不着边际地空发议论

13.李老师一进教室,就发现今天的气氛不正常,同学们都在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什么。

14.你说人言可畏,我倒觉得咱脚正不怕鞋歪,不能让那些议论束缚住我们的手脚。

15.清晨我躲在大树下听那些习惯议论着的大妈们以讹传讹的话。

16.对于虹桥垮塌案件,大家议论纷纷,众说纷纭。

17.他就是有个缺点,好发议论,常常信口雌黄。

18.他这个人特别讨厌,每当别人议论某个人时,他便马上凑上去,吠影吠声,添油加醋。

19.电视上把这件事一曝光,在全县哄动一时,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

20.会员对理事们的措施啧有烦言,议论纷纷。

议论(yilu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议论是什么意思 议论读音 怎么读 议论,拼音是yì lùn,议论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议论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