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伦 [yí lún]
1. 常理;常道。
2. 指伦常。
3. 谓成为表率、成为典范。
5. 指铨选官吏。
彝伦 引证解释
⒈ 常理;常道。
引《书·洪范》:“王乃言曰:‘呜呼, 箕子 !惟天阴騭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蔡沉 集传:“彝,常也;伦,理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放斧斤而欲双巧於 班 墨,忽良才而欲彝伦之攸敍,不亦难乎!”
宋 朱熹 《<大学章句>序》:“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彝伦》:“彝伦者,天地人之常道……不止 孟子 之言人伦而已。能尽其性,以至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彝伦叙矣。”
⒉ 指伦常。
引陈独秀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道德彝伦,又焉能外?”
⒊ 谓成为表率、成为典范。
引《魏书·彭城王勰传》:“自古统天位主,曷常不赖明师,仗贤辅,而后燮和阴阳,彝伦民物者哉?”
唐 杨炯 《庭菊赋》:“钟太傅 之家声,彝伦 魏 室,道合盐梅,功成辅弼。”
⒋ 指铨选官吏。
引《北史·魏纪四·世宗宣武帝》:“中正所銓,但为门第,吏部彝伦,仍不才举。八坐可审议往代擢贤之体,以令才学并申,资望兼致。”
国语词典
彝伦 [yí lún]
⒈ 常道、伦常。
引《书经·洪范》:「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自平王微弱,政不及雅,宪章散紊,彝伦攸斁。」
彝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亏蔽释义:遮掩。 北周 庾信《终南山义谷铭》序:“维公匡济彝伦,弘敷庶绩,燮理餘暇,披閲山经,以为 终南、敦物 日月亏蔽,杶、干、栝、柏、椅、桐、梓、漆,年代藴积,於何不有?”唐 宋之问《自衡阳至韶州谒能禅师》诗:“迴首望旧乡,云林浩亏蔽。”明 莫止《汉京篇》:“峻阁重楼夹道悬,云房雾殿森亏蔽。”清 黄宗羲《黄复仲墓表》:“古木新篁亏蔽老屋,正復不恶。”
- 2.
崩剥释义:⒈纷乱,衰乱。 《后汉书·董卓传论》:“董卓 初以虓闞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李贤 注:“剥犹乱也。”⒉倒塌;剥落。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始寺》:“纤列之状如一古,崩剥之势似千年。”唐 韦应物《答河南李士巽题香山寺》诗:“墻宇或崩剥,不见旧题名。”清 陈维崧《倾杯乐·善权寺火》词:“雨淋浪,蘚崩剥,坏梁雷篆。”
- 3.
政经释义:政治的常法。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今兹入 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政有经矣”。杜预 注:“经,常也。”唐 元稹《柏耆授尚书兵部员外郎制》:“朕闻亟迁则彝伦斁,滞赏则劳臣怠,兼用两者,谓之政经。”宋 苏舜钦《论五事》:“如此则不敢公然作过,以紊政经。”
- 4.
畿服释义:⒈指天下。《后汉书·董卓传论》:“董卓 初以虓闞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李贤 注:“畿,谓王畿也。服,九服也。”⒉指京师附近地区。《晋书·江统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 华 同。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翫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资治通鉴·晋惠帝元康九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畿服,谓邦畿千里之内。”《宋书·索虏传》:“顷诛讨 蛮 髦,事止畿服。”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三》:“﹝ 邕州 蔡大夫 京 ﹞后以进士举上第,寻又学究登科,而作尉畿服。”
- 5.
肇建释义:创建;始创。晋 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悠悠太上,民之厥初;皇极肇建,彝伦攸敷;五德更运,膺籙受符。”《资治通鉴·晋元帝建武元年》:“今王业肇建,万物权舆。”明 罗汝敬《<覆瓿集>序》:“人皆知先生之事,高皇帝 能尽其心,又不知天以先生辅佐圣神肇建鸿图者,唯在於道。”梁启超《亚洲地理大势论》:“号称世界最古之国,如 印度,如 中华,如 犹太,如 叙利亚,无一非此土之肇建也。”
- 6.
胞胎释义:⒈犹胞衣。常指娘胎。《参同契》卷下:“若男生而伏,女偃其躯,禀乎胞胎,受气元初。”晋 葛洪《抱朴子·释滞》:“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元 关汉卿《玉镜台》第一折:“傅説 呵在版筑处生,伊尹 呵从稼穡中长,他两个也不是出胞胎便显扬。”《红楼梦》第二回:“不想隔了十几年,又生了一位公子,説来更奇:一落胞胎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还有许多字跡。”⒉孕育。晋 葛洪《抱朴子·明本》:“道也者,所以陶冶百氏,范铸二仪,胞胎万类,醖酿彝伦者也。”
- 7.
英秀释义:⒈优美;高尚。《三国志·吴志·张温传》:“温 虽智非从横,武非虓虎,然其弘雅之素,英秀之德……卓躒冠群。”⒉才能卓越的人。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舍英秀而杖常民者,吾知其不能叙彝伦而臻升平矣。”唐 刘知几《史通·杂说上》:“孟坚 又云:‘刘向、扬雄 博极群书,皆服其善叙事。’岂时无英秀,易为雄霸者乎?不然,何虚誉之甚也!”金 党怀英《君锡生子四月八日》诗:“蓟山 东盘 出英秀,政与德门宜子孙。”⒊俊美。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一》:“花奴 但英秀过人,悉无此状,故无猜也。”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 8.
虓阚释义:虎暴怒哮吼的样子。引申为勇猛强悍。语本《诗·大雅·常武》:“闞如虓虎。”《汉书·叙传上》:“曩者王涂芜秽,周 失其御,侯伯方轨,战国横騖,於是七雄虓闞,分裂诸夏,龙战而虎争。”《后汉书·董卓传论》:“董卓 初以虓闞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畿服。”晋 潘岳《马汧督诔》:“齐万虓闞,震惊台司。”明 吾丘瑞《运甓记·觖望招兵》:“当此天下汹汹,人情思乱,岂无鹰扬将佐藏形草泽之中,虓闞英雄伏跡戍囚之列,可与共图大业。”
- 9.
调风释义:⒈条风。八风之一。南朝 梁 慧皎《高僧传·译经中·佛驮跋陀罗》:“舶主曰:‘客行惜日,调风难遇,不可停也。’”《左传·隐公五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唐 孔颖达 疏:“《易纬通卦验》云:‘立春调风至。’”参见“条风”。⒉整顿风俗。唐 任希古《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调风振薄俗,清教叙彝伦。”
- 10.
逾纪释义:超过十二年;超过十二岁。汉 王粲《登楼赋》:“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一本作“踰纪”。唐 柳宗元《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驱锡逾纪,而 秦 人蒙利者益众。”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护法·元崇》:“春秋逾纪,服勤道务,彝伦有敍,时众是瞻。”清 黄廷鉴《<金文最>序》:“迺岁未逾纪,成此巨编。”
- 11.
钟美释义:集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子貉 早死,无后,而天钟美於是,将必以是大有败也。”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潘岳 敏给,辞自和畅,钟美於《西征》,贾餘於哀誄。”隋 王通《中说·礼乐》:“虽然,久於其道,钟美於是也,是人必能叙彝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