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舆论 舆论的意思
lùn

舆论

简体舆论
繁体輿論
拼音yú lùn
注音ㄩˊ ㄌㄨㄣ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yú,(1) 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组词】:舆马。肩舆。(2) 古代奴隶中的一个等级,泛指地位低微的人,亦用以指众人的。【组词】:舆台。舆论。舆情(群众的意见和态度)。(3) 疆域。【组词】:舆地。舆图。堪舆(相地,风水)。

lùn lún,(1) 古同“伦”,条理。(2) 〔论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3) 古同“抡”,挑选。

基本含义

指公众对某一事件或问题的意见、评论和传播。

舆论的意思

舆论 [yú lùn]

1. 众人的议论。

[public opinion;]

舆论 引证解释

⒈ 公众的言论。

《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宋 苏舜钦 《诣匦疏》:“朝廷已然之失,则听舆论而有闻焉。”
明 胡应麟 《诗薮·唐下》:“老杜 律仅七篇,而首録《张氏隐居》之作,既於舆论不合,又己调不同。”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最可敬的是他们很关心于船上别国人对于 中国 学生的舆论。”


国语词典

舆论 [yú lùn]

⒈ 代表公众意见的言论。

《三国志·卷一三·魏书·王朗传》:「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如:「国际舆论」、「社会舆论」。

群情 议论 言论 舆情


舆论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群情释义:群众的情绪:群情欢洽。群情激奋。群情鼎沸。
    • 2.
      舆情释义:公众的意见和态度:体察舆情。 舆情激昂。
    • 3.
      言论释义:关于政治或一般公共事务的议论:言论自由。发表言论。进步的言论。
    • 4.
      议论释义:⒈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议论纷纷。 大家都在议论这件事。⒉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见:大发议论。

舆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世论释义:⒈当时的舆论。⒉佛教称其他宗教、学派言论。
    • 2.
      世谈释义:社会舆论。
    • 3.
      乱作胡为释义:犹胡作非为。不顾法纪或舆论,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 4.
      二月释义:⒈2月是阳历年中的第二个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⒉中篇小说。柔石作。1929年发表。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来到芙蓉镇小学任教,与校长之妹陶岚相爱。萧因同情、资助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老同学的寡妻文嫂,而招致非议和诬蔑。为了彻底帮助文嫂,他决定牺牲与陶岚的爱情,娶文嫂为妻,不料招致更大的攻击。文嫂终于不堪舆论压力上吊自尽。萧涧秋受此打击,毅然离开芙蓉镇,陶岚决意随他而去。
    • 5.
      从众心理释义: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 6.
      众口熏天释义:指群言可以动天。比喻舆论力量大。
    • 7.
      众口销金释义: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 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亦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见“众口铄金”。
    • 8.
      众口铄金释义:大家都说同样的话,其力量足以能熔化金属。 形容舆论力量的强大。《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后也指人多口杂,能混淆是非。铄(shuò):熔化。
    • 9.
      众口销铄释义: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 10.
      众口释义:⒈众人的言论;舆论。 《战国策·秦策三》:“三人成虎,十夫楺椎,众口所移,无翼而飞。”《汉书·刘向传》:“上内重 堪,又患众口之寖润,无所取信。”明 徐复祚《一文钱》第三出:“不是我痴心妄想千年调,只恐怕昔富今贫众口嘲。”⒉众人之口。明 姚士粦《见只编》卷上:“各该官军家丁众口齐称,先年抚、道不扣粮餉,抚养军民。”
    • 11.
      俯顺舆情释义:顺从民意,照舆论来行事。
    • 12.
      倒阁释义:政府中的反对派利用议会、舆论工具或其他手段进行推翻当权内阁的活动。如:工党利用保守党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败,在议会提出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力图倒阁。
    • 13.
      党论释义:⒈正直之论。 党,通“讜”。宋 曾巩《节相制》:“嘉谋党论,简在朕心;广誉善声,洽于舆论。”清 吴祖修《书牧斋诗后》诗:“当年党论推尊宿,近日骚坛尚典型。”⒉朋党之间的争论。宋 叶适《朝议大夫蒋公墓志铭》:“自 韩侂胄 用,党论起,士大夫或去或逐。”《宣和遗事》后集:“奈何 斡离不 退师之后,庙堂方争立党论,略无远谋。”清 顾炎武《过矩亭拜李先生墓下》诗:“党论正纷挐,中朝并嚚讼。”严复《主客平议》:“于是党论朋兴,世俗之人从而类分之:若者为旧,若者为新。”
    • 14.
      公义释义:⒈亦作“公议”。公正的义理。⒉公众的议论,舆论。
    • 15.
      冒大不韪释义: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同“冒天下之大不韪”。
    • 16.
      农民日报释义:《农民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张面向全国农村发行的报纸,农民日报是一份中央级、综合性大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报名。30多年来,《农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指导全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始终如一地发挥政治优势,坚持党性原则,把政策宣传作为报纸的灵魂,在农村改革开放事业中,发挥了有力的政策指导作用。20多年来,她始终如一地坚持替农民说话,帮农民致富,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县乡领导及农民群众中享有盛名。农民日报社是农业部直属司局级事业单位,是中央级综合性媒体机构。
    • 17.
      压力释义:⒈物理学指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在化学和许多工程学科中所用的压力概念,相当于物理学中的压强。⒉制伏人的力量:舆论压力。⒊承受的负担:工作压力。
    • 18.
      变兵释义:发动变乱的士兵;乱兵。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欧报对于中国革命之舆论·欧陆各报论京津兵变》:“有知其内情者,均谓变兵意在攻 袁。”巴金《家》二二:“公馆里头若是没有一个主人,那么变兵跑进来一把火就会把房子烧光的。”
    • 19.
      口壅若川释义:比喻禁舆论之害。
    • 20.
      启蒙运动释义:特指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法国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思想革命运动。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其特点是反对当时天主教会的权威和封建制度,把人的“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为的基础;政治上主张开明专制和民主政体。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舆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世论释义:⒈当时的舆论。⒉佛教称其他宗教、学派言论。
    • 2.
      世谈释义:社会舆论。
    • 3.
      乱作胡为释义:犹胡作非为。不顾法纪或舆论,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 4.
      二月释义:⒈2月是阳历年中的第二个月,平年有28天,闰年有29天。 ⒉中篇小说。柔石作。1929年发表。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来到芙蓉镇小学任教,与校长之妹陶岚相爱。萧因同情、资助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老同学的寡妻文嫂,而招致非议和诬蔑。为了彻底帮助文嫂,他决定牺牲与陶岚的爱情,娶文嫂为妻,不料招致更大的攻击。文嫂终于不堪舆论压力上吊自尽。萧涧秋受此打击,毅然离开芙蓉镇,陶岚决意随他而去。
    • 5.
      从众心理释义: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 6.
      众口熏天释义:指群言可以动天。比喻舆论力量大。
    • 7.
      众口销金释义: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 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亦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见“众口铄金”。
    • 8.
      众口铄金释义:大家都说同样的话,其力量足以能熔化金属。 形容舆论力量的强大。《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后也指人多口杂,能混淆是非。铄(shuò):熔化。
    • 9.
      众口销铄释义: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 10.
      众口释义:⒈众人的言论;舆论。 《战国策·秦策三》:“三人成虎,十夫楺椎,众口所移,无翼而飞。”《汉书·刘向传》:“上内重 堪,又患众口之寖润,无所取信。”明 徐复祚《一文钱》第三出:“不是我痴心妄想千年调,只恐怕昔富今贫众口嘲。”⒉众人之口。明 姚士粦《见只编》卷上:“各该官军家丁众口齐称,先年抚、道不扣粮餉,抚养军民。”
    • 11.
      俯顺舆情释义:顺从民意,照舆论来行事。
    • 12.
      倒阁释义:政府中的反对派利用议会、舆论工具或其他手段进行推翻当权内阁的活动。如:工党利用保守党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败,在议会提出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力图倒阁。
    • 13.
      党论释义:⒈正直之论。 党,通“讜”。宋 曾巩《节相制》:“嘉谋党论,简在朕心;广誉善声,洽于舆论。”清 吴祖修《书牧斋诗后》诗:“当年党论推尊宿,近日骚坛尚典型。”⒉朋党之间的争论。宋 叶适《朝议大夫蒋公墓志铭》:“自 韩侂胄 用,党论起,士大夫或去或逐。”《宣和遗事》后集:“奈何 斡离不 退师之后,庙堂方争立党论,略无远谋。”清 顾炎武《过矩亭拜李先生墓下》诗:“党论正纷挐,中朝并嚚讼。”严复《主客平议》:“于是党论朋兴,世俗之人从而类分之:若者为旧,若者为新。”
    • 14.
      公义释义:⒈亦作“公议”。公正的义理。⒉公众的议论,舆论。
    • 15.
      冒大不韪释义:指不顾舆论的遣责而去干坏事。 同“冒天下之大不韪”。
    • 16.
      农民日报释义:《农民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张面向全国农村发行的报纸,农民日报是一份中央级、综合性大报。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报名。30多年来,《农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指导全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始终如一地发挥政治优势,坚持党性原则,把政策宣传作为报纸的灵魂,在农村改革开放事业中,发挥了有力的政策指导作用。20多年来,她始终如一地坚持替农民说话,帮农民致富,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和县乡领导及农民群众中享有盛名。农民日报社是农业部直属司局级事业单位,是中央级综合性媒体机构。
    • 17.
      压力释义:⒈物理学指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在化学和许多工程学科中所用的压力概念,相当于物理学中的压强。⒉制伏人的力量:舆论压力。⒊承受的负担:工作压力。
    • 18.
      变兵释义:发动变乱的士兵;乱兵。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欧报对于中国革命之舆论·欧陆各报论京津兵变》:“有知其内情者,均谓变兵意在攻 袁。”巴金《家》二二:“公馆里头若是没有一个主人,那么变兵跑进来一把火就会把房子烧光的。”
    • 19.
      口壅若川释义:比喻禁舆论之害。
    • 20.
      启蒙运动释义:特指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法国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思想革命运动。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其特点是反对当时天主教会的权威和封建制度,把人的“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为的基础;政治上主张开明专制和民主政体。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舆论造句

1.汉代“清流”中人,常以砥节砺行相标榜,借以赢得社会舆论的支持。也作“砥身砺行”。

2.他的倡议,一时弄得舆论哗然,群起而攻之。

3.做好宣传舆论工作,为这件新生物茁壮成长鸣锣开道,是我们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4.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犯罪分子惶惶不可终日。

5.舆论的力量就像排山倒海一般,令人无法抵挡。

6.为了欺骗舆论,这两个团伙私下订立了攻守同盟。

7.侵略者竭力为自己的侵略行径涂脂抹粉,妄图逃脱世界舆论的谴责。

8.慈善医院的院长对新闻界说,该院百废待兴,今后希望舆论界多多支持。

9.第三部分,分析了对移风易俗舆论宣传的因由。

10.这名高级官员在演说中公然侮辱新闻记者,顿时舆论哗然。

11.这帮政客把持着舆论工具,颠倒黑白,造谣惑众。

12.要驾驭舆论似乎不大可能。

13.厚黑厚黑,面厚心黑而已,做不到这些进不了体制,舆论导向而已。

14.世界舆论强烈谴责武装劫持民航客机的行径。

15.这件事情造成了很大的轰动,舆论反响很强烈。

16.梦见死人在哭,哭声吓人,表示你有某些事处理不当,应该赶快检讨反省,否则将会有对你不利的舆论出现。

17.再甜蜜的回忆,也抵不过世人的舆论,它使牵手一生的伴侣变得形同陌路。

18.大家拒绝单身狗这种不规范的词语,反抗狗奴的舆论霸权。

19.通过给予信任感的信息制造舆论。此外,必须发挥带动社会发展的跟踪媒体的职能作用。

20.这种始乱终弃的行为永远都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

舆论(yulu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舆论是什么意思 舆论读音 怎么读 舆论,拼音是yú lùn,舆论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舆论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