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出 [chóng chū]
1. 重现,复出。
英[reappear;]
重出 引证解释
⒈ 重复出现。
引晋 挚虞 《讨论新礼表》:“臣犹谓卷多文烦,类皆重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三:“其説汪洋奥义,关节开解,万端千绪,参错重出。”
清 杭世骏 《质疑》卷上:“昔儒所谓 周公 所未施行之书,重出以见义也。”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其中恐怕每期只一本,且有和先前重出的罢。重出者请弃去,毋须寄还。”
国语词典
重出 [chóng chū]
⒈ 重复再现。
引《抱朴子·外篇·省烦》:「今五礼混挠,杂饰纷错,枝分叶散,重出互见。」
重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名闻释义:⒈名声。《庄子·人间世》:“名闻不争,未达人心。”汉 贾山《至言》:“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风。”宋 叶适《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轻爵禄而重出处,厚名闻而薄利势。”郭沫若《<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⒉犹闻名。《史记·项羽本纪》:“项羽 已杀 卿子冠军,威震 楚国,名闻诸侯。”《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只为 朱晦翁 还有一件;为着成心上边,硬断一事,屈了一个下贱妇人,反致得他名闻天子。”钱锺书《围城》一:“他在柏林大学,听过名闻 日本 的 斯泼朗格 教授的爱情演讲。”
- 2.
对句释义:⒈原指古代诗文中字数相同、文意相对的句子。魏 晋 以来,文人学士讲究声韵骈俪,对句在形式上渐趋格律化。近体诗兴起后,因称律诗的中间两联(颔联、颈联)为对句。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张华 诗称‘游雁比翼翔,归鸿知接翮’;刘琨 诗言‘宣尼 悲获麟,西狩泣 孔邱’。若斯重出,即对句之駢枝也。”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法》:“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⒉指对联。《西游记》第四四回:“殿门前掛一联黄綾织锦的对句,綉着二十二个大字,云‘雨顺风调,愿祝天尊无量法;河清海晏,祈求万岁有餘年。’”清
- 3.
寻案释义:亦作“寻按”。查考。《三国志·魏志·孙礼传》:“今二郡争界八年,一朝决之,缘有解书图画,可得寻案擿校也。”晋 葛洪《抱朴子·杂应》:“余究而观之,殊多不备,诸急病其尚未尽,又浑漫杂错,无其条贯,有所寻按,不即可得。”晋 葛洪《抱朴子·省烦》:“五礼混挠,杂饰纷错,枝分叶散,重出互见,更相贯涉。曲儒寻案,犹多所滞,驳难渐广,异同无已。”
- 4.
应敕释义:在帝王左右侍候传达旨意的人。《梁书·武帝纪上》:“我若总 荆 雍 之兵,扫定 东夏,韩白 重出,不能为计,况以无算之昏主,役御刀应敕之徒哉?”《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及即位,不与朝士相接,专亲信宦官及左右御刀、应敕等。”胡三省 注:“应敕,在左右祗应敕命者。”
- 5.
羽卫释义:帝王的卫队和仪仗。南朝 梁 江淹《杂体诗·效袁淑<从驾>》:“羽卫蔼流景,綵吹震沉渊。”唐 薛存诚《东都父老望幸》诗:“鸞舆 秦 地久,羽卫 洛阳 空。”《旧唐书·赵隐传》:“德宗 幸 奉天,时仓卒变起,羽卫不集。”宋 曾巩《里社》诗:“年年属车九重出,羽卫千人万人从。”
- 6.
蕃屏释义:⒈蕃,通“藩”。护卫。《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 周公 弔 二叔 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 周。”《左传·昭公九年》:“文 武 成 康 之建母弟,以蕃屏 周。”晋 左思《魏都赋》:“本枝别干,蕃屏皇家。”明 刘基《春秋明经·宋皇瑗帅师取郑师于雍丘》:“宋 以先代之后,作宾王家,而 郑 以母弟懿亲,蕃屏王室。”⒉蕃,通“藩”。指藩卫之臣。《南齐书·随郡王子隆传》:“东阿 重出,实为皇家蕃屏。”《南史·陈宗室诸王传论》:“永脩 等并以疎属列居蕃屏。”
- 7.
训政释义:⒈旧时皇帝退位为太上皇,嗣皇帝仍须禀承训示处理大政,或皇太后垂帘听政,皆谓之“训政”。清 朱珪《<御制毓庆宫记>恭跋》:“丙辰元日,重光重轮,授璽於我皇上,以 毓庆宫 为重华之协,训政、听政者三年,所谓继德者如是之久而化成也。”清 黄遵宪《感事》诗:“授受元辰纪上仪,帝尧 训政典留貽。”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下:“孝钦太后 重出训政,引见迟至黎明,则微露倦勤意矣。”⒉指 孙中山 提出的建立“民国”程序的第二阶段。他把建立“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主张在训政阶段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
- 8.
重纰貤缪释义:指谬误重出。
- 9.
铢寸释义:一铢一寸。比喻微小。宋 欧阳修《崇文总目叙释·刑法》:“故法家之説,务原人情,极其真伪,必使有司不得銖寸轻重出入。”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曾左二相封侯》:“虽前后事隔十年,而评量犹不爽銖寸若此,此其所以成中兴之业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