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众 [jǔ zhòng]
1. 率众。
举众 引证解释
⒈ 率众。
引《史记·东越列传》:“东甌 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 江 淮 之间。”
宋 范仲淹 《议守》:“﹝ 西戎 ﹞每举众犯边。一毫之物,皆出其下。”
《元史·世祖纪七》:“若能举众来降,官吏例加迁赏,军民按堵如故。”
国语词典
举众 [jǔ zhòng]
⒈ 纠集群众。
引《三国演义·第一六回》:「操兵势大,不可与敌,不如举众投降。」
举众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举衆释义:率众。《史记·东越列传》:“东甌 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 江 淮 之间。”宋 范仲淹《议守》:“﹝ 西戎 ﹞每举众犯边。一毫之物,皆出其下。”《元史·世祖纪七》:“若能举众来降,官吏例加迁赏,军民按堵如故。”
- 2.
归德释义:⒈归附于德政。《逸周书·大聚》:“譬之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而民自来,此谓归德。”汉 应劭《风俗通·十反·太尉沛国刘矩》:“京师归德,四方影附。”三国 魏 李康《运命论》:“西河 之人,肃然归德。”⒉谓归顺。《后汉书·袁安传》:“伏念南单于 屯,先父举众归德,自蒙恩以来,四十餘年。”
- 3.
恭己释义:⒈谓恭谨以律己。《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 舜 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汉 刘向《新序·杂事四》:“故王者劳於求人,佚於得贤,舜 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己无为而天下治。”唐 崔元翰《奉和圣制三日书怀因以示百寮》:“恭己每从俭,清心常保真。”《明史·刘基传》:“帝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⒉指君主不问政事或大权旁落。《后汉书·梁冀传》:“在位二十餘年,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年》:“时政在 曹氏,天子恭己,悦 志在献
- 4.
禁御释义:⒈禁止;制止。 《左传·昭公六年》:“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汉 桓宽《盐铁论·错币》:“故有铸钱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姧伪息。”《后汉书·朱暉传》:“子弟亲戚并荷荣任,故放滥骄溢,莫能禁御。”⒉指禁止奸盗等犯罪活动的措施和效果。《新唐书·陆贽传》:“视姦盗有无以稽禁御,视选举众寡以稽风化。”⒊同“禁籞”。汉 扬雄《羽猎赋》序:“然至羽猎,甲车戎马,器械储偫,禁御所营,尚泰奢丽夸詡,非 尧、舜、成汤、文王 三驱之意。”唐
- 5.
风集释义:形容事物大量而迅速地汇集一起。《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明年二月卒”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管辰《管辂别传》:“周流五曜,经纬三度,口满声溢,微言风集。”宋 范仲淹《议守》:“﹝ 西戎 ﹞每举众犯边,一毫之物,皆出其下,风集云散,未尝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