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中 [zhōng zhōng]
1. 指古代田地或赋税等级的第五等。中等;一般。不偏不倚貌。
中中 引证解释
⒈ 指古代田地或赋税等级的第五等。
引《书·禹贡》:“﹝ 冀州 ﹞厥田惟中中。”
孔 传:“田之高下肥瘠,九州之中为第五。”
《书·禹贡》:“﹝ 徐州 ﹞厥赋中中。”
孔 传:“赋第五。”
⒉ 中等;一般。
引宋 何薳 《墨经·松》:“矿而挺直者曰籤松,品惟中中。”
《平山冷燕》第五回:“领出一个女子来,年纪只好十五六岁,人物也还中中。”
⒊ 不偏不倚貌。
引宋 苏辙 《书<楞严经>后》:“每趺坐燕安,觉外尘引起六根,根若随去,即堕生死道中。根若不随,返流全一,中中流入,即是涅槃真际。”
中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坟五典释义:传说中中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预注:“皆古书也。”
- 2.
中中释义:⒈指古代田地或赋税等级的第五等。《书·禹贡》:“﹝ 冀州 ﹞厥田惟中中。”孔 传:“田之高下肥瘠,九州之中为第五。”《书·禹贡》:“﹝ 徐州 ﹞厥赋中中。”孔 传:“赋第五。”⒉中等;一般。宋 何薳《墨经·松》:“矿而挺直者曰籤松,品惟中中。”《平山冷燕》第五回:“领出一个女子来,年纪只好十五六岁,人物也还中中。”⒊不偏不倚貌。宋 苏辙《书<楞严经>后》:“每趺坐燕安,觉外尘引起六根,根若随去,即堕生死道中。根若不随,返流全一,中中流入,即是涅槃真际。”
- 3.
九品往生释义:佛典用语:九品者,念佛人的智慧功德,有深浅的不同,可以分为上、中、下三辈。在三辈中,每一辈又可分为三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合之便成九品,也就是九种的品类的意思。
- 4.
九品释义:中国古代官吏的等级。始于魏晋。指把人物分成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北魏时,每品各分正、从、第四品起,正、从又分上、下阶,共三十等。唐、宋时文职同北魏,武职三品起分上、下阶。隋、元、明、清时文武均同,留正、从品,无上、下阶,共十八等。
- 5.
冯云山释义:(约1815-1852)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广东花县(今花都)人。1843年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金田起义时,领后军主将,后封南王。参与制订太平天国军制、军律、历法、官制、礼制等。后在战斗中中炮牺牲。
- 6.
喜马拉雅山释义: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 分布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南部以及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境内。东西长约2 500千米,平均海拔6,000米。有不少高达8,000米以上的高峰,其中中尼两国国界上的珠穆朗玛峰(8 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 7.
夺标释义:⒈夺取锦标,特指夺取冠军:这场大赛中数她夺标呼声最高。⒉承包人或买主所投的标在投标竞争中中(zhòng)标:这家公司在同其他八家公司的竞争中夺标。
- 8.
摇席破坐释义:指在饮宴中中途离席。同“摇席破座”。
- 9.
摇席破座释义:指在饮宴中中途离席。
- 10.
槁干释义:枯干。引申为穷困。唐 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蔡 先 鄆 鉏,三年而墟,槁乾四呼,终莫敢濡。”
- 11.
考课令释义:考核铨叙官吏的法令。宋 王溥《唐会要·考上》:“天寳 二年八月五日,考功奏:准《考课令》,考前釐事,不满二百日,不合成考。”宋 王溥《唐会要·考下》:“又准《考课令》,在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者守本禄;中下以上,每退一等,夺禄一季。”《宋史·选举志六》:“议者请用《元丰考课令》,第为高下,以行升黜,岁毋过五人。”参见“考课”、“考课法”。
- 12.
肥瘠释义:⒈亦作“肥膌”。谓肥瘦。《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案芻豢,瞻肥瘠,察物色。”《管子·问》:“时简稽帅牛马之肥膌,其老而死者皆举之。”唐 韩愈《杂说》:“善医者,不视人之肥瘠,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宋 黄庭坚《书吴无至笔》:“使学书人试提笔去纸数寸,书当左右如意,所欲肥瘠曲直皆无憾。”鲁迅《呐喊·狂人日记》:“其实我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无非借了看脉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这功劳,也分一片肉吃。”⒉亦作“肥塉”。指土地的肥沃和硗薄。《书·禹贡》“厥田惟中中”孔 传:“田之高下肥瘠,九州之中为第五。
- 13.
诈穷释义:⒈谓诈术穷尽。 《后汉书·杜林传论》:“夫威彊以自御,力损则身危;饰诈以图己,诈穷则道屈。”唐 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师古 诈穷变索,迁延旋军。”⒉装穷。《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初时,还是诈穷,以后坐吃山崩,不上十年,弄做真穷了。”
- 14.
趺座释义:亦作“趺坐”。碑刻等的底座。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昭仪尼寺》:“趺坐上铭云:‘晋 泰始 二年五月十五日侍中中书监 荀勗 造。’”明 宋濂《莆田林氏重建先祠记》:“於是列为神版者五,高四尺,博一尺有八寸,下设趺座,用粉涂而元书之。”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此石既非山中所产,又非寻常勒字之石,上有芝盖,下有趺坐,儼然成具,非未刻之石也。”
- 15.
邦教释义:国家的教化。 《书·周官》:“司 徒 掌邦教。”孔 传:“地官卿司徒主国教化。”南朝 宋 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妄先国胄,侧闻邦教。”唐 韩愈《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地官之职,邦教是先。”司徒掌邦教,因亦借指司徒。《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大啟 南康,爰登中鉉,时膺土宇,固辞邦教。”李善 注:“萧子显《齐书》曰:建元 元年,进位司徒侍中中书监如故,改封 南康郡 公,邑三千户,渊 固让司徒。”刘良 注:“固辞邦教谓再让司徒也。司徒掌邦教,故云。”
- 16.
黄帝子孙释义:黄帝: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黄帝轩辕氏的子孙后代。指每个中国人或所有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