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ài,(1) 与“内”、“里”相对。【组词】:外边。外因。里应(yìng )外合。外行(háng )。(2) 不是自己这方面的。【组词】:外国。外路(同“外地”)。外族。外省。外星人。(3) 指“外国”。【组词】:外域。外宾。外商。(4) 称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戚。【组词】:外公。外婆。外甥。(5) 称岳父母。【组词】:外父。外姑(岳母)。(6) 称丈夫。【例句】:外子(亦指非婚生之子)。(7) 关系疏远的。【组词】:外人。(8) 对正式的而言,指非正式的。【例句】:外号(绰号)。外史(指正史以外的野史、杂史和以叙述人物为主的旧小说)。外传(zhuàn )。(9) 传统戏剧角色名。【组词】:外旦。外末。外净。
xiàng,(1) 相似。【组词】:好像。相(xiāng )像。像生(a.仿天然产物制成的工艺品;b.中国宋、元两代以说唱为业的女艺人)。(2) 比照人物做成的图形。【组词】:画像。塑像。雕像。绣像。肖像。(3) 比如,比方。【例句】:像这样的事是值得注意的。
1. 谓外治之法。
3. 佛教语。指显露、表现在外表上的善恶美丑和言语行动。
⒈ 谓外治之法。象,一本作“像”。
引《文选·江淹<杂体诗·许徵君>》:“张子 闇内机, 单生 蔽外象;一时排冥筌,泠然空中赏。”
吕向 注:“象,法也…… 单豹 是不明外治之法。”
⒉ 佛教语。指显露、表现在外表上的善恶美丑和言语行动。
引《西游记》第二回:“祖师復登寳座,与众説法。谈的是公案比语,説的是外像包皮。”
⒈ 佛教用语。指表现在外可为人察知的言语、行为、善、恶、美、丑。
引《西游记·第二回》:「祖师复登宝座,与众说法,谈的是公案比语,论的是外像包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