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衣 [rú yī]
1. 犹儒服。
2. 指穿儒服。
4. 借指儒生。
儒衣 引证解释
⒈ 犹儒服。
引《后汉书·儒林传论》:“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於邦域矣。”
唐 杜甫 《送杨六判官使西蕃》诗:“儒衣山鸟怪, 汉 节野童看。”
⒉ 指穿儒服。
引清 王韬 《淞滨琐话·卢双月》:“儿明作丈夫装,出与当世儒衣儒冠者流周旋晋接。”
⒊ 借指儒生。
引唐 皇甫曾 《送裴秀才贡举》诗:“儒衣羞此别,去抵 汉 公卿。”
儒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沐猿释义:即沐猴。 唐 李益《汉宫少年行》:“巧为柔媚学 优孟,儒衣嬉戏冠沐猿。”参见“沐猴”。
- 2.
藴藉释义:⒈亦作“薀籍”。宽厚而有涵养。《史记·酷吏列传》:“﹝ 义纵 ﹞治敢行,少藴藉。”《后汉书·桓荣传》:“荣 被儒衣,温恭有藴籍。”李贤 注:“藴籍,犹言宽博有餘也。”旧题 宋 尤袤《全唐诗话·裴休》:“为人藴藉,进止雍闲。”《花城》1981年第6期:“﹝她﹞雍容和顺,蕴藉敦厚。”⒉谓含蓄而不显露。晋 葛洪《抱朴子·尚博》:“若夫翰迹韵略之宏促,属辞比事之疏密,源流至到之修短,藴藉汲引之深浅,其悬絶也。”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文》:“前辈文采风流,藴藉如此。”明 陆时雍《诗镜总论》:“少陵 七言律,藴藉最
- 3.
邦域释义:疆土;国境;区域。《论语·季氏》:“夫 顓臾,昔者先王以为 东蒙 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后汉书·儒林传论》:“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於邦域矣。”唐 刘知几《史通·题目》:“其有 魏 世邻国编於 魏 史者,於其人姓名之上,又列之以邦域,申之以职官,至如 江 东帝主。”宋 曾巩《福州上执政书》:“转走五郡,盖十年矣,未尝敢有半言片辞,求去邦域之任,而冀陪朝廷之仪。”
- 4.
部院释义:⒈清 代各省巡抚多兼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故称巡抚为部院。⒉清 代中央六部和都察院的合称。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而部院庶僚,亦自以下乔迁谷为耻,迄今十餘年,尚无儒衣冠入馆者。”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一:“告以吾辈同在部院当差,均有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