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 [xù mù]
1. 戏剧第一幕之前的一场戏,用来介绍人物的历史、剧情发生的起因或暗示全剧的主题。
英[ prologue; prelude; ]
3. 比喻某件事情的开始阶段。
序幕 引证解释
⒈ 某些多幕剧的第一幕之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人物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或预示全剧主题。亦泛指某些叙事性文学作品在情节未展开前,对人物的历史、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所作的交代和提示。
⒉ 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
引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三章第一节:“揭开这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就是 马克思 称为‘处于社会革新底前夜’的 太平 革命。”
国语词典
序幕 [xù mù]
⒈ 戏剧上指某些多幕剧在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人物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远 因,或预示全剧的主题。后泛指某些叙事性文学作品在矛盾冲突尚未充分展开前,对 人物的背景、时代、环境,及主要人物间的关系所作的交代或提示。
⒉ 比喻重大事件的开端。
例如:「芦沟桥事变是中日战争的序幕。」
序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卅运动释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 1925年5月间,青岛、上海各地日本纱厂先后发生工人罢工斗争,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的镇压。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枪杀工人顾正红,打伤工人十余人。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公共租界宣传,声援工人,号召收回租界,随后集合群众万余人,在英租界巡捕房门前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帝国主义巡捕当即开枪屠杀,死伤数十人,造成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这一事件引起全国人民的公愤,各地举行游行示威、罢工、罢课和罢市,形成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
- 2.
仙气释义:⒈超脱尘俗的风度气质。郭沫若《高渐离》第二幕:“李斯 说他的样子太怪,龟背、缺牙巴,耳朵又聋,一看就有些怪气,并没有什么仙气。”⒉神话中仙人口中吹出的具有法力的气。曹禺《原野》序幕:“他回头望望自己背后,把痛处揉二次,立起来,仿佛是哄小孩,吹一口仙气,轻轻把自己屁股打一下,‘好了,不痛了,去吧!’他唏唏地似乎得到安慰。”
- 3.
卢沟桥释义:位于北京市广安门西南,永定河上。初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成于明昌三年(1192)。明、清两代屡有修缮。由十一孔石拱组成。桥两侧建有石栏,其上共有精刻石狮约500个,姿态各殊,生动雄伟。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1961年国务院将卢沟桥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
喧赫释义:⒈形容声势或权势盛大。 曹禺《原野》序幕:“有时巨龙似的列车,喧赫地叫嚣了一阵……风掣电驰过来。”⒉犹显赫。諠,通“咺”。《后汉书·酷吏传论》:“风行霜烈,威誉諠赫。”《资治通鉴·汉灵帝建宁三年》:“初,中常侍 张让 有监奴,典任家事,威形諠赫。”
- 5.
杂剧释义:多指元杂剧。元代的戏曲形式。元初时兴起于北方。结构上通常是一本四折,有时在开头或折与折中间加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一韵到底,曲词中间夹有念白。全剧由正末(男主角)或正旦(女主角)一人主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剧本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字韵用中原音韵,音乐用北曲,伴奏以弦乐为主,字多腔少,节奏急促。明清杂剧,每本折数不定。
- 6.
泰山头上动土释义:比喻胆大包天。夏衍《秋瑾传》序幕:“黄七虎 本来已经够霸了,今年进了教,你还能跟他拗?知县老爷也得让他三分,你算得什么?真是 泰山 头上动土!”
- 7.
题叙释义:⒈谓按等级或勋劳奏请给予晋升或其他奖励。⒉相当于戏剧中的“序幕”,用于长篇小说的开端,交代故事背景。如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题叙。
- 8.
马繮释义:亦作“马韁”。 控马的缰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臣负羈絏从君巡於天下”晋 杜预 注:“羈,马羈。絏,马繮。”元 揭傒斯《曹将军下槽马图》诗:“朱丝不是凡马韁,天闲十二皆龙驤。”清 蒲松龄《大人行》:“圉卒毒掠肢残伤,驛吏鞭背掣马韁。”峻青《海啸》序幕:“小马 接过马缰,转身向村中飞驰而去。”
- 9.
马缰释义:亦作“马韁”。控马的缰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臣负羈絏从君巡於天下”晋 杜预 注:“羈,马羈。絏,马繮。”元 揭傒斯《曹将军下槽马图》诗:“朱丝不是凡马韁,天闲十二皆龙驤。”清 蒲松龄《大人行》:“圉卒毒掠肢残伤,驛吏鞭背掣马韁。”峻青《海啸》序幕:“小马 接过马缰,转身向村中飞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