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器 [zhòng qì]
1. 国之瑰宝珍品。
例挟重器多。——《战国策·赵策》
英[ treasure; ]
2. 又。
例多予之重器。
3. 栋梁之材。
英[ genius; ]
重器 引证解释
⒈ 指国家的宝器。
引《孟子·梁惠王下》:“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焦循 正义:“復迁徙其国中之宝器。”
《国语·晋语九》:“先主为重器也,为国家之难也。”
韦昭 注:“重器,圭璧钟鼎之属。”
《淮南子·本经训》:“大鐘鼎,美重器。”
高诱 注:“重器,大器,盖鐘鼎也。”
⒉ 比喻天下,政权。
引《史记·伯夷列传》:“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司马贞 索隐:“言天下者是王者之重器。”
《隋书·杨秀传》:“汝地居臣子……自言骨相非人臣,德业堪承重器。”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满 人﹞怵惕於 汉 人,知不可以重器假之。”
⒊ 指重要的器物、财物。
引唐 沉亚之 《华州新葺设厅记》:“几砚者,公事之重器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朝士有潜遁者,近倖富人,竞匿重器,都人皇皇。”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吏部伪以金、银、锦、币诸重器为籍,使追捕如法。”
⒋ 犹大器。比喻能任大事的人。
引《汉书·梅福传》:“士者,国之重器;得士则重,失士则轻。”
《三国志·蜀志·诸葛瞻传》:“瞻 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隋书·李礼成传》:“此儿平生未尝迴顾,当为重器耳。”
⒌ 犹重兵器。
引《墨子·备梯》:“云梯者,重器也,其动移甚难。”
岑仲勉 简注:“重器,犹今言重兵器。”
国语词典
重器 [zhòng qì]
⒈ 国中的宝器。
引《孟子·梁惠王下》:「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战国策·赵策四》:「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⒉ 重要人物。
引《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⒊ 天下。
引《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重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君释义:⒈指 春秋 时 鲁国 宣公、成公、襄公 三国君。《左传·襄公五年》:“君子是以知 季文子 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明 杨慎《季文子三思》:“季文子 相三君,其卒也无衣帛之妾、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左氏 侈然称之。”⒉三个受人敬仰的人物。指 东汉 窦武、刘淑、陈蕃。《后汉书·党锢传序》:“竇武、刘淑、陈蕃 为‘三君’。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蔡伯喈 评之曰:陈仲举 彊於犯上,李元礼 严於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举 遂在三君之下,元礼 居八
- 2.
三足鼎释义:⒈三足之鼎。 古为国家之重器。⒉如鼎之三足。
- 3.
中行释义:⒈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 《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⒉泛指中庸之道。清 姚鼐《方侍庐先生墓志铭》:“先生默默,独守中行。”⒊中等德行。《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篤,人之中行也。”⒋中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 作三行以御 狄,荀林父 将中行。”《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范蠡 在中行,左手提鼓,右手操枹而鼓之。”参见“三行”。⒌中列。《吴子·励士》:“於是 武侯 设坐庙廷,为三行饗士大夫。上功坐前行,餚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餚席器差减。”⒍唐 宋
- 4.
争重释义:争夺帝位、王权。重,重器。
- 5.
云车释义:⒈《史记·孝武本纪》:“文成言曰:‘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乃作画云气车。”以云彩为装饰花纹的车子。亦泛指华贵之车。⒉传说中仙人的车乘。仙人以云为车。故称。⒊古代作战时用以窥察敌情的楼车。⒋立式绞车,是一种用人力绞转的起重器具。
- 6.
令望释义:⒈谓仪容善美,使人景仰。《诗·大雅·卷阿》:“顒顒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郑玄 笺:“人闻之则有善声誉,人望之则有善威仪。”⒉引申指美好的名声。《陈书·沉众传》:“高祖 大怒,以 众 素有令望,不欲显诛之。”《新唐书·于志宁传》:“狎而近之,无益令望,有损盛德。”《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元年》:“羡之 等以 宜都王 义隆 素有令望,又多符瑞,乃称皇太后令,数帝过恶,废为 营阳王,以 宜都王 纂承大统。”⒊指有美好名声的人。《周书·令狐整传》:“令狐延保 西州令望,方城重器,岂州郡之职所可縶维。”《隋书
- 7.
卜鼎释义:九鼎是古代传国重器,政权的象征。 择定置放九鼎之所在,即意味定都于其地。后即沿用为定都之称。
- 8.
器备释义:器物,器具。《左传·襄公五年》:“季文子 卒……宰庀家器为葬备,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君子是以知 季文子 之忠於公室也。”杜预 注:“器备,谓珍宝甲兵之物。”《商君书·更法》:“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唐 元稹《故金紫光禄大夫赠太保严公行状》:“即至,再旬而王师济 汉,器备车徒,皆若素具。”
- 9.
大物释义:⒈指天下或帝位。 ⒉指表示等级的仪制礼法。⒊犹重器。
- 10.
奠鼎释义:传说 夏 禹 铸九鼎象征九州,历 商 至 周,都作为传国重器,置于国都。 后因以称定都或建立王朝为“奠鼎”。
- 11.
守器释义:⒈守护国家的重器。 器,指象征君权的器物,如祭器、车服等。《左传·成公二年》:“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杜预 注:“名,爵号;器,车服。”⒉指所守护的重器。《左传·昭公十六年》:“宣子 有环,其一在 郑 商。宣子 謁诸 郑伯,子产 弗与,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⒊封建时代太子主宗庙之器,因借指太子。《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赞》:“二象垂则,三星丽天。树嫡惟长,义匪求贤。方为守器,植命不延。”《南史·齐武帝诸子等传
- 12.
家器释义:家庭日常用具。《左传·襄公五年》:“季文子 卒。大夫入敛,公在位。宰庀家器为葬备,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
- 13.
崇鼎释义:鼎名。 古代宝器。一说为 周 时 崇国 之鼎;一说为 春秋 时 鲁国 之鼎,即谗鼎。《礼记·明堂位》:“崇鼎、贯鼎、大璜、封父龟,天子之器也。”郑玄 注:“崇、贯、封父 皆国名。文王 伐 崇。古者伐国,迁其重器。”《左传·昭公三年》“《谗鼎之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唐 孔颖达 疏:“服虔 云:‘谗鼎,疾谗之鼎,《明堂位》所云崇鼎是也。’一云,谗,地名。禹 铸九鼎於 甘谗 之地,故曰谗鼎。二者并无案据,其名不可审知。”按,《左传》杨伯峻 注:“谗鼎本是 鲁 有,《韩非子·説林上》谓 齐 伐 鲁,索谗
- 14.
弱口释义:⒈人口中之幼小者。《后汉书·西羌传》:“悉没入弱口为奴婢。”《新唐书·李德裕传》:“以弱口、重器易粟於边。”⒉不善言谈。汉 焦赣《易林·明夷之临》:“争讼不已,更相谈訽。张季 弱口,被髮北走。”
- 15.
无藏释义:⒈不收藏;不储积。《左传·襄公五年》:“﹝ 季文子 ﹞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⒉不隐讳;不隐藏。《韩非子·亡徵》:“漏洩而无藏,不能周密而通羣臣之语者,可亡也。”北周 庾信《燕射歌辞·羽调曲》:“山无藏於紫玉,地不爱於黄银。”
- 16.
早成释义:指人的身心早熟。亦谓年少功成名就。《三国志·蜀志·诸葛瞻传》:“瞻 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南史·文学传·杜之伟》:“﹝ 之伟 ﹞年十五,遍观文史及仪礼故事,时辈称其早成。”唐 韩愈《独孤府君墓志铭》:“始微有知,则好学问;咨禀教飭,不烦提諭;月开日益,卓然早成。”《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大抵功名迟速,莫逃乎命,也有早成,也有晚达。”
- 17.
杠铃释义:举重器械,在横杠的两端安上圆盘形的金属片,金属片最重的50公斤,最轻的25公斤。金属片外加卡箍,以防止滑出。锻炼或比赛时,可以根据体力调节重量。
- 18.
槐鼎释义:比喻三公或三公之位。亦泛指执政大臣。槐,指三槐;鼎,国之重器,又有三足。
- 19.
汉鼎释义:汉 代的鼎。为国之重器。亦用以指 汉 代社稷。
- 20.
玉鼎释义:⒈玉制的鼎。 晋 崔豹《古今注·都邑》:“汉成帝 顾成庙有三玉鼎、二真金炉。”《宋书·符瑞志下》:“晋成帝 咸康 八年 庐江 舂穀 县 留珪 夜见门内有光,取得玉鼎一枚,外围四寸。豫州 刺史 路永 以献。著作郎 曹毗 上《玉鼎颂》。”⒉指传国重器。喻国运,政权。明 夏完淳《大哀赋》序:“玉鼎再亏,金陵不復。”⒊古代炊具的美称。南朝 梁 刘孝标《东阳金华山栖志》:“故有忽白璧而乐垂纶,负玉鼎而要卿相。”宋 秦观《茶》诗:“玉鼎注漫流,金碾响杖竹。”⒋指香炉。元 耶律楚材《和景贤七绝》之三:“声和塞色金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