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不诬 不诬的意思

不诬

简体不诬
繁体不誣
拼音bù wū
注音ㄅㄨˋ ㄨ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ù fǒu,(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组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例句】:不,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wū,(1) 人没有做坏事,硬说他做了坏事;把没有的事说成有。【组词】:诬蔑。诬赖。诬陷。

基本含义

不冤枉,不诬告。

不诬的意思

不诬 [bù wū]

1. 不妄;不假。

不诬 引证解释

⒈ 不妄;不假。

《礼记·表记》:“是故君有责於其臣,臣有死於其言,故其受禄不诬。”
孔颖达 疏:“以其言善乃受禄,是受禄不诬罔也。”
《后汉书·杜林传论》:“杜林 行义,烈士假其命。 《易》曰:‘人之所助者信’,有不诬矣。”
明 文徵明 《题李西台千文》:“今观此书,信不诬也。”


国语词典

不诬 [bù wū]

⒈ 不假、不欺骗。

如:「权势败身,诚属不诬。」


不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南学释义:⒈周 代五学之一。 周 有东、南、西、北四学,并太学称五学。《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后汉书·祭祀志中》“灵臺未用事”刘昭 注引《易传·太初篇》“天子旦入东学,昼入南学。暮入西学。在中央曰太学,天子之所自学也。”⒉南朝 宋 何尚之 于南郭外立学聚生徒,称为南学。《宋书·何尚之传》:“尚之 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东海 徐秀,庐江 何曇、黄回,潁川 荀子华,太原 孙宗昌、王延秀,鲁郡 孔惠宣,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⒊南北朝 时 南朝 的经学。南朝
    • 2.
      文柄释义:⒈考选文士的权柄。唐 黄滔《上杨侍郎启》:“伏以侍郎荣司文柄,弘阐至公,歷选滞遗,精求文行。”宋 王谠《唐语林·德行》:“﹝ 崔枢 ﹞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清 赵翼《胡豫堂视学江南相见话旧》诗:“迴翔散地无营竞,十年偏屡持文柄。”⒉评定文章的权威。唐 刘禹锡《祭韩吏部文》:“手持文柄,高视寰海,权衡低昂,瞻我所在。”唐 李贻孙《<欧阳行周文集>序》:“精於理,故言多周详;切於情,故叙事重復,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清 王士禛《古诗选·五言诗凡例》:“固知此道真赏,论定不诬,非可以 东阳(沉约)、
    • 3.
      漫头释义:巢菜。 豆科,多年生草本。嫩苗称巢芽,可作蔬菜。全草入药。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东坡 诗云:‘彼美君家菜,铺田録茸茸。豆荚圆且小,槐芽细而丰。’汉 东人以豌豆苗为菜云,蜀 人以为漫头号巢菜。以 坡 诗求之,良不诬。”
    • 4.
      自诬释义:⒈自行承认妄加于己的不实之词。《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有囚实不杀人而被考自诬。”晋 干宝《搜神记》卷二十:“﹝ 庞企 ﹞坐事繫狱,而非其罪,不堪拷掠,自诬服之。”《资治通鉴·秦二世皇帝二年》:“赵高 治 斯,榜掠千餘,不胜痛,自诬服。”⒉自欺。《韩诗外传》卷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内不自诬,外不诬人,以是尊贤敬法,而不敢怠傲焉,是雅儒者也。”唐 杜甫《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丘壑曾忘返,文章敢自诬。”宋 张载《正蒙·乾称》:“失於声,繆迷其四体,

不诬(buw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不诬是什么意思 不诬读音 怎么读 不诬,拼音是bù wū,不诬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不诬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