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守 [shù shǒu]
1. 武装守卫;防守。
例戍守边疆。
英[guard;]
戍守 引证解释
⒈ 驻守,守卫。
引宋 曾巩 《请减五路城堡札子》:“数十年间,不增一城一堡,而不患戍守之不足。”
《明史·戚继光传》:“又置輜重营随其后,而以南兵为选锋,入卫兵主策应,本镇兵专戍守。”
叶圣陶 《登赐儿山》:“从修筑了 长城 那时候想起,戍守 长城 的兵士,进出 长城 的行旅,历代以来不知有多少人。”
国语词典
戍守 [shù shǒu]
⒈ 守卫、防守。也作「戍卫」。
引《宋史·卷二五七·李处耘传》:「愿于要害处置族帐砦栅,以为戍守。」
近防守
戍守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傜戍释义:谓服劳役与戍守边疆。《资治通鉴·唐则天后万岁通天元年》:“吐蕃 百姓疲於傜戍,早愿和亲。”
- 2.
军城释义:唐 代设兵戍守的城镇。 唐 白居易《浔阳宴别》诗:“鞍马军城外,笙歌祖帐间。”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二:“李琢 后镇是邦,用法太酷,军城远出,而属南蛮,六七年间,劳动兵役。”
- 3.
出戍释义:到边地戍守。 明 陈子龙《上巳行》:“万里 黄龙 谁出戍,三年紫燕独归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因想此时国家用兵,出戍的人必多;出戍的人多了,戍妇自然也多;因作了三章《戍妇词》。”
- 4.
卡伦释义:清 代在东北、蒙古、新疆 等边地要隘处设官兵了望戍守,并兼管税收等事的地方叫卡伦。
- 5.
卫戍区释义:担负首都或其他重要地区的保卫、戍守任务的军队一级组织。 其任务是担负地区性军事警卫和守备任务,负责民兵、预备役、兵役和动员工作,维护军容风纪,施行军事交通安全检查,协助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等。
- 6.
奥鲁释义:⒈古代 蒙古 人出征时,留在后方的家属、辎重。又写作“阿兀鲁黑”,复数为“阿兀鲁兀惕”。译作“家小”、“老营”或“老小营”。亦为 元 代官名,专管辎重后勤事务。《元经世大典·军制》:“军出征戍,家在乡里曰奥鲁。”《元史·世祖纪十三》:“詔各路府、州、司、县长次官兼管诸军奥鲁。”《元典章新集·国典·诏令》:“远近诸军征行戍守,终岁劳苦,实可矜悯,其阵亡之家常例存恤限外更展一年,本管翼卫及奥鲁等官毋得非理科敛。”⒉复姓。元 有 奥鲁赤。见《元史》本传。
- 7.
守戍释义:戍守,防守保卫。
- 8.
守捉释义:⒈唐制,军队戍守之地,较大者称军,小者称守捉,其下则有城有镇。⒉把守。
- 9.
屯泊释义:⒈驻扎。多指戍守边境重镇。宋 李纲《与右相条具事宜札子》:“亦无寺观屋宇可以屯泊,不免建造营屋,大使司支钱与诸州收买木植。”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太祖 时以十万驻京师,十万派守外郡。戍守边地重镇称屯泊(或驻泊),内郡要地称屯驻。”⒉指停泊。清 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正月十三日》:“将来 北洋 似应以 威海 为战舰屯泊之区,而以 旅顺 为修船之所为合宜。”
- 10.
常戍释义:长期戍守。
- 11.
徭戍释义:谓服劳役与戍守边疆。 唐 李华《吊古战场文》:“吾闻夫 齐 魏 徭戍,荆 韩 召募。”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二章第二节:“男子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都得服役……每人每年戍边三日,称为徭戍。”
- 12.
戍兵释义:戍守边疆的士兵。
- 13.
戍士释义:戍守边疆的兵士。
- 14.
戍夫释义:戍守边关的人。
- 15.
戍守释义:武装守卫;防守:戍守边疆。
- 16.
戍将释义:戍守边境的将领。
- 17.
戍役释义:⒈戍边的军士。 《诗·小雅·采薇序》:“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唐 李端《奉送宋中丞使河源》诗:“东周 遣戍役,才子欲离羣。”⒉戍守边疆。《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诸流民及戍役者多从之。太守 弓钦 遣兵讨之,不胜。”宋 曾巩《福州上执政书》:“而推至於戍役之人,亦劳之以‘王事靡盬,忧我父母’,则先王之政,即人之心,莫大於此也。”
- 18.
戍边释义:戍守边疆:屯垦戍边。 戍边部队。
- 19.
戍逻释义:⒈戍守、巡逻边境的兵士。 《晋书·羊祜传》:“於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餘顷,大获其利。”《梁书·王僧辩传》:“於是缘 江 戍逻,望风请服。”《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减戍逻之半,用以垦田八百餘顷。”⒉边防驻军的城堡。《北齐书·斛律金传》:“或斩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立戍逻五十餘所。”《资治通鉴·唐代宗广德元年》:“设监牧,畜牛马,军城戍逻,万里相望。”
- 20.
更傜释义:更番戍守边境的傜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