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 [qī zǐ]
1. 指春秋郑国七大夫。
2. 指周褒姒的七个亲党。
3. 指汉景帝时同时起兵的吴楚等七诸侯国之王。
4. 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人,称建安七子。见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5.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称“前七子”。见《明史·李梦阳传》。又嘉靖、隆庆时期李攀龙、谢榛、梁有誉、宗臣、王世贞、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称“后七子”。见《明史·李攀龙传》。
7. 汉代宫中女官名。
七子 引证解释
⒈ 指 春秋 郑国 七大夫。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 享 赵孟 於 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 、二 子石 从。
引赵孟 曰:‘七子从君以宠 武 也,请皆赋以卒君貺, 武 亦以观七子之志。’”
⒉ 指 周褒姒 的七个亲党。
引《后汉书·左雄传》:“及 幽 厉 昏乱,不自为政, 褒 艳 用权,七子党进,贤愚错绪,深谷为陵。”
李贤 注:“七子皆 襃姒 之亲党,谓 皇甫 为卿士 仲允 为膳夫, 家伯 为宰, 番 为司徒, 蹶 为趣马, 棸子 为内史。 楀 为师氏也。 厉 王淫於色,七子皆用,言妻党盛也。”
⒊ 指 汉景帝 时同时起兵的 吴 楚 等七诸侯国之王。
引《文选·陆机<五等论>》:“是以诸侯阻其国家之富,凭其士民之力,势足者反疾,土狭者逆遟,六臣犯其弱纲,七子衝其漏网。”
李善 注:“《汉书》曰:‘ 景帝 即位, 朝错 説上,令削 吴。及书至, 吴王 起兵诛 汉 吏二千石以下, 胶西 胶东 淄川 济南 楚 赵 亦皆反也。’”
⒋ 指 汉 末 建安 时期作家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等七人,称 建安 七子。见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
引唐 罗隐 《寄酬邺王罗令公》之一:“书札二 王 争巧拙,篇章七子避风流。”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其时三祖叶其高论,七子分其丽则,《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
⒌ 明 代 弘治、正德 年间 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称“前七子”。见《明史·李梦阳传》。又 嘉靖、隆庆 时期 李攀龙、谢榛、梁有誉、宗臣、王世贞、徐中行、吴国伦 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称“后七子”。见《明史·李攀龙传》。
⒍ 汉 代宫中女官名。
引《汉书·外戚传序》:“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七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子八壻释义:唐 郭子仪 有子八人,壻七人,皆朝廷重官。见《旧唐书·郭子仪传》。后因以“七子八壻”形容子、婿众多。明 高明《琵琶记·蔡公逼试》:“我家中又没有七子八壻,只有一個孩兒,如何去得?”明 高明《琵琶记·蔡公逼试》:“你怎説這話?如今去赴選的,家中都有七子八壻麽?”
- 2.
七子团圆释义:为旧时的生育习惯如故有“五子登科”、“七子团圆”、“十子全福”等。
- 3.
七子均养释义:谓人君对臣民当一视同仁。 语本《诗·曹风·鸤鸠》:“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毛 传:“鳲鳩之养其子,朝从上下,莫从下上,平均如一。”郑玄 笺:“喻人君之德当均一於下也。”三国 魏 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七子均养者,鳲鳩之仁也。”
- 4.
七子镜释义:镜名。 因安装在饰有七子图案的镜台上而得名。参阅《初学记》巻二五引 三国 魏 曹操《上杂物疏》。
- 5.
七子释义:⒈指 春秋 郑国 七大夫。《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 享 赵孟 於 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 子石 从。赵孟 曰:‘七子从君以宠 武 也,请皆赋以卒君貺,武 亦以观七子之志。’”⒉指 周褒姒 的七个亲党。《后汉书·左雄传》:“及 幽 厉 昏乱,不自为政,褒 艳 用权,七子党进,贤愚错绪,深谷为陵。”李贤 注:“七子皆 襃姒 之亲党,谓 皇甫 为卿士 仲允 为膳夫,家伯 为宰,番 为司徒,蹶 为趣马,棸子 为内史。楀 为师氏也。厉 王淫於色,七子皆用,言妻党盛也。”⒊指 汉景帝 时同时
- 6.
七男八婿释义:形容子、婿众多。同“七子八婿”。
- 7.
七男八壻释义:同“七子八婿”。明 高明《琵琶记·蔡公逼试》:“娘年老,八十餘,眼兒昏又聾着兩耳,又没個七男八壻,只有一個孩兒,要供他甘旨。”
- 8.
仲宣释义:汉 末文学家 王粲 的字,为“建安七子”之一。 博学多识,文思敏捷,善诗赋,尤以《登楼赋》著称。
- 9.
何李释义:明 文学家 何景明 与 李梦阳 的并称。二人皆生 弘治、正德 间,同倡复古,为“前七子”的首领。主张“文必 秦 汉,诗必 盛唐”,反对“台阁体”,为当时文士所宗。
- 10.
僞体释义:⒈指违背《风》《雅》规范的诗歌或风格不纯正的文章。 唐 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⒉指专事摹拟而无真实内容和独特风格的作品。清 方苞《古文约选序例》:“始学而求古求典,必流为 明 七子之伪体。”清 龚自珍《歌筵有乞书扇者》诗:“天教伪体领风花,一代人材有岁差。”章炳麟《校文士》:“魏源 龚自珍,则所谓伪体者也。”
- 11.
公安派释义:明 代后期的文学流派。以 袁宏道 及其兄 宗道 弟 中道 为首。因三 袁 是 公安(今属 湖北省)人而得名。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文学“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重视小说戏曲的文学价值,在当时有较大影响。他们的部分作品抨击时政,表现对道学的不满;多数篇章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 12.
几社释义:明 末的文社组织。名为“几社”者,盖取知几其神之义。主要成员有 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何刚 等人。其文学主张颇受前后七子影响,作品则对政治的混浊、民生的疾苦有所揭露。
- 13.
前七子释义:明 弘治、正德 年间文学家 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等七人,强调“文必 秦 汉,诗必盛 唐”,形成一个复古的文学流派。因有后起的 李攀龙、王世贞 等后七子,故称他们七人为前七子。参阅《明史·文苑传二》。
- 14.
吉克家族释义:彝黑族的主体名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也是中国彝族第二大家,吉克共有七子,从大到小分别是“尼省、阿友、沙呷、吉布、吉史、吉木、吉达”;主要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和日本、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 15.
后七子释义:明 代 嘉靖、隆庆 年间文学家 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七人的合称。 他们继承了“前七子”的拟古主张,故称。
- 16.
君贶释义:君王的赐予。《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七子从君,以宠 武 也。请皆赋,以卒君貺。”明 吾邱瑞《运甓记·翦逆闻丧》:“只图个数行露布酬君貺,反阻却几点星稀省母傍。”
- 17.
嘉靖七子释义:指 明 嘉靖 年间的 李攀龙、王世贞、谢棒、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等七位有名的文人。 因其前尚有 李梦阳 等七人称前七子,故亦称后七子。参阅《明史·文苑传三》。
- 18.
孔融释义:(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鲁县(今山东曲阜)人。生活在献帝建安年间,和王粲等六人合称“建安七子”。曾先后任虎贲中郎将、议郎、北海相等职,后为曹操召任少府、太中大夫。因性直,好议时政,为曹操所忌,遭杀害。有《孔北海集》。
- 19.
宋诗钞释义:总集名。清代吴之振等编选。编者因不满明代前后七子尊唐诗抑宋诗之风,特编选此书,以示“宋诗之长”。编成初集一百零六卷,收宋代诗作一万二千余首,选录作家八十四家(目录中列一百家),各家均附小传。是一部规模较大的宋诗总集。
- 20.
寒泉释义:⒈清冽的泉水或井水。⒉《诗·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诗序谓“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其母心”。后世遂以“寒泉”为子女孝敬母亲的典故。⒊犹黄泉,九泉。⒋古代泉名。在今湖南祁阳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