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迫 [qū pò]
1. 驱使;逼迫。
英[drive;]
驱迫 引证解释
⒈ 驱使逼迫。
引《宋书·竟陵王诞传》:“引石徵材,专擅兴发,驱迫士族,役同舆皁。”
《旧唐书·郑畋传》:“结连凶党,驱迫平人,始扰害於里閭,遂侵凌於郡邑。”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靖康 之乱, 柔福 帝姬随北狩。 建炎 四年,有女子诣闕,称为 柔福,自虏中潜归。詔遣老宫人视之,其貌良是,问以宫禁旧事,略能言彷彿,但以足长大,疑之。女子顰蹙曰:‘ 金 人驱迫如牛羊,跣足行万里,寧復故态哉?’”
郭沫若 《虎符》第三幕:“秦国 还有严刑重赏来驱迫它的人民成为虎狼,而 齐、楚、燕、赵 诸国,却一律的是有功不赏,有罪不罚。”
国语词典
驱迫 [qū pò]
⒈ 驱使、强迫。
例如:「为了正义、公理,我们绝不屈服于恶势力的暴力驱迫。」
驱迫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奥主释义:⒈国内之主。指君主。《左传·昭公十三年》:“共 有宠子,国有奥主,无施於民,无援於外。”孔颖达 疏:“奥是内之义。”南朝 陈 徐陵《为贞阳侯与陈司空书》:“今者殷忧未已,祸难相寻,宗社无依,奥主宜立。”⒉深沉明睿之主。《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上非奥主,下皆市人。”吕延济 注:“奥,深也。言非深沉知人之主也。”⒊主谋者。《宋书·袁豹传》:“梁 益 人士,咸明王化,虽驱迫一时,本非奥主。”⒋靠山。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昼 以 卿 为奥主,随驾至 洛 下,携同年数人,醉於
- 2.
差率释义:徭役。《宋史·张鉴传》:“关辅 之民,数年以来,併有科役……今若復有差率,益致流亡,纵令驱迫,必恐挠溃。”
- 3.
引驺释义:古代高官大吏出行时前导的骑从。《梁书·王僧孺传》:“僧孺 幼贫,其母鬻纱布以自业,尝携 僧孺 至市,道遇中丞卤簿,驱迫沟中。及是拜日,引騶清道,悲感不自胜。”
- 4.
浇竞释义:⒈谓追名逐利的浮薄风气。 南朝 梁武帝《立选簿表》:“则是驱迫廉撝,奬成浇竞。”《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朕昃食厉志,庶几治古。而承平之弊,浇竞相蒙,人务交游,家为激訐。”⒉谓浮薄争逐。《旧五代史·晋书·桑维翰传》:“然权位既重,而四方赂遗,咸凑其门,故仍岁之间,积货鉅万,由是浇竞辈得以兴谤。”
- 5.
舆皂释义:亦作“舆皁”。古代十等人中两个低微等级的名称。因用以泛称贱役;贱吏。《宋书·竟陵王诞传》:“驱迫士族,役同舆皁。”《周书·文帝纪上》:“贼臣 高欢,器识庸下,出自舆皂,罕闻礼义。”明 宋濂《燕书》之九:“恳其人购以归,骄其比邻,矜其舆皁,自以为无敌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排外宜有别择》:“则今之办外交者,出其细弱,与彼之舆皂相殷勤。”
- 6.
铁牀释义:⒈烧红的铁板床。古代亦用作刑具。南朝 齐 王琰《冥祥记》:“铁牀铜柱,烧之洞然;驱迫此人,抱卧其上。”唐 冯贽《云仙杂记·羔羊挥泪》:“程皓 以铁床熁肉,肥膏见火,则油燄淋漓。”唐 拾得《诗》之二六:“纵不入鑊汤,亦须卧铁牀。”清 黄遵宪《南汉修慧寺千佛塔歌》:“离宫深处即地狱,铁牀汤鑊穷烹煎。”钱仲联 笺注引旧注:“《南汉春秋》:中宗 既谋 殤帝 自立……设鑊汤、铁牀、刳剔等刑,号曰生地狱。”⒉铁制的睡床。如:这间集体宿舍共有四张铁床。
- 7.
驱侵释义:⒈驱车侵袭。《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教之乘车,射御驱侵。”孔颖达 疏:“驱车侵伐人也。”⒉驱迫侵扰。宋 曾巩《湘寇》诗:“能者张弓入城郭,连邑累镇遭驱侵。”
- 8.
驱扰释义:驱迫搅扰。
- 9.
驱掠释义:⒈驱掠:驱迫掠夺。《后汉书·南匈奴传》:“其诸新降 胡 初在塞外,数为 师子 所驱掠,皆多怨之。”宋 范仲淹《让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表》:“而 葛怀敏 等入贼伏中,一战大溃,杀伤满野,驱掠无算。”清 唐孙华《题<文姬入塞图>》诗:“从来丧乱多仳别,驱掠无如巾幗悲。”⒉敺掠:犹敺略。《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二年》:“秀 卒见 叔近 死,遂反戈婴城,纵火敺掠。”参见“敺略”。
- 10.
驱掳释义:亦作“驱虏”。驱迫掳掠。
- 11.
驱残释义:驱迫残杀。
- 12.
驱迫释义:驱使;逼迫:为良心所驱迫。
- 13.
驱迮释义:驱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