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书会 书会的意思
shūhuì

书会

简体书会
繁体書會
拼音shū huì
注音ㄕㄨ ㄏㄨㄟ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ū,(1) 成本的著作。【组词】: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组词】:书信。书札。书简。书函。(3) 文件。【组词】:证书。说明书。(4) 写字或写的字。【组词】: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5) 写文章。【组词】:大书特书。罄竹难书。(6) 字体。【组词】:草书。隶书。楷书。(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组词】:说书。听书。

huì kuài,(1) 总计。【例句】:会计(①管理和计算财务的工作;②管理和计算财务的人)。(2) 姓。

基本含义

指读书的人聚集在一起交流学术、讨论问题的场所。

书会的意思

书会 [shū huì]

1. 宋·元间说话人、戏曲作者与艺人的行会组织。多设立于杭州、大都(今北京市)等大城市,如古杭书会等。参加书会的作者称为才人。乡村的学塾。

书会 引证解释

⒈ 宋 元 间说话人、戏曲作者与艺人的行会组织。多设立于 杭州、大都 (今 北京市 )等大城市,如古杭书会等。参加书会的作者称为才人。

《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一个书会先生看见,就法场上做了一隻曲儿。”
《水浒传》第四六回:“后来书会们备知了这件事,拿起笔来,又做了这隻《临江仙》词。”
郭沫若 《雄鸡集·学习关汉卿并超过关汉卿》:“关汉卿 的不朽剧作,大都是在他的书会朋友们互相讨论修改下写出来的。”

⒉ 乡村的学塾。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三教外地》:“都城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餘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


国语词典

书会 [shū huì]

⒈ 宋、元时小说、戏曲作者与艺人共同组织的团体。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一二出》:「真字能抄掌记,更压著御京书会。」
《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当日推出这和尚来,一个书会先生看见,就法场上做了一只曲儿,唤做南乡子。」

⒉ 乡村学塾。

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三教外地》:「都城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余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

⒊ 书法同好组成的团体。

如:「今年书会要办展览,大伙儿要及早准备作品。」


书会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书会释义:⒈宋 元 间说话人、戏曲作者与艺人的行会组织。多设立于 杭州、大都(今 北京市)等大城市,如古杭书会等。参加书会的作者称为才人。《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一个书会先生看见,就法场上做了一隻曲儿。”《水浒传》第四六回:“后来书会们备知了这件事,拿起笔来,又做了这隻《临江仙》词。”郭沫若《雄鸡集·学习关汉卿并超过关汉卿》:“关汉卿 的不朽剧作,大都是在他的书会朋友们互相讨论修改下写出来的。”⒉乡村的学塾。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三教外地》:“都城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餘乡校、家塾、
    • 2.
      书社释义:⒈旧时文人组织的读书会。 ⒉旧时印书的机构,后多用于出版社的名称,如齐鲁书社、岳麓书社等。
    • 3.
      发起释义:⒈倡议(做某件事情):发起人。他们发起组织一个读书会。⒉发动(战役、进攻等):发起冲锋。发起反攻。
    • 4.
      文会释义:⒈文士饮酒赋诗或切磋学问的聚会。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逮 明帝 秉哲,雅好文会。”唐 杨炯《晦日药园诗序》:“请诸文会之游,共纪当年之事。”元 刘壎《隐居通议·总评》:“每与此先生文会剧谈,至意气倾豁处,此先生輒曰:相与读 山谷 赋可乎?”《儒林外史》第三回:“因是乡试年,做了几个文会。”⒉指文人结合的团体。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更有文会、夜学、印书会、新闻馆,别有大书院九处。”
    • 5.
      焚书释义:也叫《李氏焚书 》。明末李贽著。作者蔑视孔孟,估计此书会遭到统治者“焚而弃之”,故名。共六卷。包括书答、杂述、史评及诗等。另有《续焚书》五卷,系门人汪本钶辑集。
    • 6.
      联络释义:彼此交接;接上关系:联络员。联络站。失掉联络。联络感情。他联络了一些人办了一个读书会。
    • 7.
      邀集释义:把较多的人邀请到一起:邀集同学成立了一个读书会。

书会(shuhu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书会是什么意思 书会读音 怎么读 书会,拼音是shū huì,书会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书会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