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习兵 习兵的意思
bīng

习兵

简体习兵
繁体習兵
拼音xí bīng
注音ㄒㄧˊ ㄅㄧㄥ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xí,(1) 学过后再温熟反复地学,使熟练。【组词】:练习。学习。实习。(2) 学。【组词】:习文。习武。(3) 对某事熟悉。【组词】:习见。习闻。习以为常。(4) 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组词】:习惯。积习。陈规陋习。(5) 相因。【组词】:世代相习。习习相因。(6) 姓。

bīng,(1) 武器。【组词】: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2) 战士,军队。【组词】: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3)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组词】: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兵书。兵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兵荒马乱。兵贵神速。

基本含义

指经常练习军事技能的士兵或军队。

习兵的意思

习兵 [xí bīng]

1. 操练军队。

[ to be trained as a soldier; ]

2. 熟悉军事。

[ versed in military matters; ]

习兵 引证解释

⒈ 操演军事。

《周礼·春官·大宗伯》“大田之礼,简众也” 汉 郑玄 注:“古者因田习兵,閲其车徒之数。”
明 张羽 《送曾伯滋赴西河将幕》诗:“上将初分閫,儒官解习兵。”
康有为 《大同书》丁部:“今白人自入童学,每日即有体操,皆习兵以强筋骨。”

⒉ 精通军事。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数将习兵,未易当也。”


国语词典

习兵 [xí bīng]

⒈ 训练军队。《周礼·春官·大宗伯》「大田之礼,简众也」句下汉·郑玄·注:「古者因田习兵,阅其车徒之数。」

⒉ 熟谙军事。

如:「想要领兵带队,必先习兵。」


习兵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搜释义:帝王至东方巡狩。《左传·定公四年》:“取於 相士 之东都,以会王之东蒐。”杜预 注:“为汤沐邑,王东巡狩,以助祭 泰山。”孔颖达 疏:“今言蒐,则王之巡狩亦因田猎以教习兵士。”
    • 2.
      东蒐释义:帝王至东方巡狩。《左传·定公四年》:“取於 相士 之东都,以会王之东蒐。”杜预 注:“为汤沐邑,王东巡狩,以助祭 泰山。”孔颖达 疏:“今言蒐,则王之巡狩亦因田猎以教习兵士。”
    • 3.
      乳臭子释义:犹言乳臭儿。对年轻人的蔑称,谓年幼无知。《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伊审徵、韩保贞、赵崇韜 皆膏粱乳臭子,素不习兵。”清 蒋景祁《伏波庙》诗:“松固 乳臭子,无乃累 建武。”
    • 4.
      偏伍释义:春秋 战国 时车战编制单位。以二十五乘为偏,步兵五人为伍。参阅《左传·桓公五年》“先偏后伍”杜预 注引《司马法》。后亦泛指军队编制。《晋书·慕容暐载记》:“习兵教战,使偏伍有常。”《宋史·蔡挺传》:“偏伍鉦鼓之法甚备。”清 贝青乔《咄咄吟》:“新募余皇惯习流,分成偏伍聚江头。”
    • 5.
      兵钤释义:⒈指兵书;兵法。汉 刘向《列仙传·吕尚》:“﹝ 吕尚 ﹞钓於 磻溪,三年不得鱼……已而果得大鲤,有兵鈐於鱼腹中。”唐 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研几册府,金縢玉版之书;索隐兵鈐,玄女 黄公 之法。”唐 李德裕《论田牟请许党项仇复回鹘嗢没斯部落事状》:“臣等虽不习兵鈐,昧於边事,然酌其物理,情实可知。”⒉指兵权。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序:“﹝朕﹞卜战行师,揔兵鈐於四海。”宋 苏舜钦《京兆求罢表》:“制兵鈐者以多算为胜。”⒊宋 代临时委任的军区统兵官“兵马钤辖”的省称。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
    • 6.
      冠弁服释义:弁服之一,帝王田猎习兵事之服。
    • 7.
      孙膑减灶释义: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他早年曾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很得魏惠王的信任。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就假意把他请到魏国,暗中却在魏惠王面前诬告他私通齐国。魏惠王大怒,命人把孙膑的膝盖骨挖去,还在他脸上刺了字。孙膑假装发疯,躲避了杀身大祸,后来,孙膑逃回齐国,齐威王很佩服孙膑的才能,对他大加重用。
    • 8.
      尪劣释义:孱弱;怯弱。 《梁书·殷钧传》:“小人无情,动不及礼,但禀生尪劣,假推年岁,罪戾所钟,復加横疾。”《旧唐书·文苑传中·陈子昂》:“且 蜀 人尪劣,不习兵战,一虏持矛,百人莫敢当。”
    • 9.
      札子释义:⒈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 用于向皇帝或长官进言议事。《水浒传》第十六回:“梁中书 道:‘我有心要抬举你,这献生辰纲的札子内,另修一封书在中间,太师面前重重保你,受道敕命回来。’”如:宋 王安石 有上皇帝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⒉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下行文书。用于发指示或委职派差。清 遯庐《童子军·警鼓》:“我那县太爷,奉了本府大人的札子,説是民间私设的学堂,一概不准学习兵操,仰该县一律禁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不到十来天工夫,他便接连着奉了两个札子,委了筹防局的提调与及山货局的会办了。”⒊
    • 10.
      校习释义:考校练习;考查学习。 《三国志·吴志·孙和传》:“常言当世士人宜讲修术学,校习射御,以周世务。”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瞿萨旦那国》:“於是回驾而返,各归其国,校习兵马,督励士卒。”《明史·外国传一·朝鲜》:“三十一年冬,以 洪武 永乐 间所赐乐器敝坏,奏求律管,更乞遣乐官赴京校习,许之。”
    • 11.
      治兵释义:⒈古指在秋季进行的练兵仪式。后泛指练兵或治军。《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陈。”孙诒让 正义:“中秋教治兵者,秋习兵之法也。”《三国志·魏志·辛毗传》:“窃闻 诸葛亮 讲武治兵,而 孙权 市马 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清 顾炎武《菰中随笔·官人久于其职》:“古之治兵者,必治赋;古之治民者,必筹兵。”郭沫若《集外·蒐苗的检阅》:“例如我们 中国 的 周 代,在一年四季里也都是有军事上的操练的,春天的叫作振旅,夏天的叫着拔舍,秋天的叫着治兵,冬天的叫着大阅。”⒉出兵作战。《国语·晋语
    • 12.
      洞习释义:通晓熟悉。 清 侯方域《代司徒公赠周生序》:“周君 少年材勇,善骑射,尤洞习兵家言。”
    • 13.
      谋诈释义:阴谋诡计。《史记·孝文帝本纪》:“汉 大臣皆故 高帝 时大将,习兵,多谋诈。”宋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向 敍此书,言‘周 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清 方苞《书<史记·六国年表序>后》:“以谋诈驭谋诈,则 秦 之权变,非六国所能敌。”
    • 14.
      边任释义:边境地区的官职。 《晋书·胡毋辅之传》:“父 原,练习兵马,山涛 称其才堪边任。”《旧唐书·娄师德传》:“自专综边任,前后三十餘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梅高报母》:“狱上,有旨,能 降四级,调除边任。”
    • 15.
      都试释义:汉代一种讲武习兵的考试制度。
    • 16.
      鏖兵赤壁释义:三国时代的赤壁之战。比喻艰苦作战,获取胜利。见“赤壁鏖兵”条。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折》:“幼习兵书苦用功,鏖兵赤壁显威风,曹刘岂是无雄将,只俺周郎名振大江东。”

习兵(xibi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习兵是什么意思 习兵读音 怎么读 习兵,拼音是xí bīng,习兵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习兵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