貔貅 [pí xiū]
1. 古书上说的一种凶猛的野兽。
例前有挚兽,则载貔貅。——《礼记·曲礼》
英[ fabulous wild beast; ]
2. 比喻骁勇的部队。
例命貔貅之士,鸣檄前驱。——《晋书·熊远传》
英[ brave troops; ]
貔貅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豼貅”。
⒉ 古籍中的两种猛兽。
引《逸周书·周祝》:“山之深也,虎豹貔貅何为可服?”
《史记·五帝本纪》:“﹝ 轩辕 ﹞教熊羆貔貅貙虎,以与 炎帝 战於 阪泉 之野。”
司马贞 索隐:“此六者猛兽,可以教战。”
徐珂 《清稗类钞·动物·貔貅》:“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 辽 东人谓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连举之。”
⒊ 多连用以比喻勇猛的战士。
引唐 张说 《王氏神道碑》:“赳赳将军,豼貅絶羣。”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楔子:“羡威统百万貔貅,坐安边境。”
清 毕著 《纪事》诗:“乘贼不及防,夜进千貔貅。”
柳亚子 《读史》诗之七:“緑林家世拥貔貅,乳臭儿郎据上流。”
国语词典
貔貅 [pí xiū]
⒈ 动物名。哺乳纲食肉目豹属。一种猛兽。
⒉ 比喻勇猛的将士。
引宋·徐君宝妻〈满庭芳·汉上繁华〉词:「一旦刀兵齐举,旌旗拥,百万貔貅。」
明·于谦〈入塞〉诗:「将军归来气如虎,十万貔貅争鼓舞。」
貔貅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挟纩释义:⒈披着绵衣。 亦以喻受人抚慰而感到温暖。《左传·宣公十二年》:“申公巫臣 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纊。”杜预 注:“纊,绵也。言説(悦)以忘寒。”晋 潘岳《马汧督诔》:“霑恩抚循,寒士挟纊。”明 梅鼎祚《玉合记·逆萌》:“管取春温如挟纊,组练三千。”清 秋瑾《日本服部夫人属作日本海军凯歌》:“貔貅海上军容壮,冒雪凌霜如挟纊。”⒉把丝绵装入衣衾内,制成绵袍、绵被。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造绵》:“其治丝餘者,名锅底绵,装绵衣衾内以御重寒,谓之挟纊。”
- 2.
海峤释义:海边山岭。唐 张九龄《送使广州》诗:“家在 湘 源住,君今海嶠行。”宋 文天祥《战场》诗:“三年海嶠拥貔貅,一日蹉跎白尽头。”明 何景明《明月篇》:“长安 月,离离出海嶠。”朱祖谋《望江南》词:“不信明珠生海嶠,江 南哀怨总难平。”
- 3.
石貔貅释义:传说中貔貅是龙生九子的第九子,能腾云驾雾,号令雷霆,降雨开晴,更兼有辟邪挡煞,镇宅之威力。
- 4.
罴貅释义:犹貔貅。古代传说中的猛兽。喻勇猛的士卒。
- 5.
貔犰释义:貔犰又名皮裘,很多人认为貔貅就是现在的猫熊1,但是从先秦古文看来,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 6.
金沙银汞释义:泛指金银。清 蒋士铨《临川梦·隐奸》:“多年海上貔貅拥,岂没有金沙银汞?”邵海清 校注:“这里即指金银。”
- 7.
阪泉释义:古地名。相传 黄帝 与 炎帝 战于 阪泉 之野。其地所在,有三说:(1)在 山西省 阳曲县 东北,相传旧名 汉山。《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遇 黄帝 战于 阪泉 之兆。”参阅《嘉庆一统志·太原府》。(2)在今 河北省 涿鹿县 东南。《史记·五帝本纪》:“教熊羆貔貅貙虎,以与 炎帝 战於 阪泉 之野。”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阪泉,今名 黄帝泉,在 嬀州 怀戎县 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 涿鹿 东北,与 涿水 合。又有 涿鹿 故城,在 嬀州 东南五十里,本 黄帝 所都也。《晋太康地里志》曰:‘涿鹿 城东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