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弊法 弊法的意思

弊法

简体弊法
繁体
拼音bì fǎ
注音ㄅㄧˋ ㄈㄚ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ì,(1) 欺蒙人的坏事。【组词】:作弊。营私舞弊。(2) 害处,与“利”相对。【组词】:弊病。弊端。弊害。弊政。利弊。兴利除弊。(3) 败,疲困。(4) 古同“蔽”,隐蔽。

fǎ,(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组词】:法办。法典。法官。法规。法律。法令。法定。法场。法理。法纪。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法制。法治。犯法。守法。合法。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政法。奉公守法。逍遥法外。(2) 处理事物的手段。【组词】:办法。设法。手法。写法。(3) 仿效。【组词】:效法。(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组词】:法式。法帖。(5) 佛家的道理。【组词】:佛法。法号。法轮。法像。法门。(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组词】:法师。法器。法事。(7) 指“法国”。【组词】:法文。法式大菜。(8) 姓。

基本含义

指不正当的手段或方法。

弊法的意思

弊法 [bì fǎ]

1. 指不合时宜的法度。

弊法 引证解释

⒈ 指不合时宜的法度。

唐 元结 《时议下篇》:“若天子能追行已言之令,必行将来之法,且免天下无端杂徭,且除天下随时弊法……然后推仁信威令,与之不惑,此帝王常道。”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在位者得其才矣,然后稍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变更天下之弊法,以趋先王之意,甚易也。”
宋 陆九渊 《荆国王文公祠堂记》:“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


弊法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典领释义:主持领导;主管。《汉书·王商传》:“盖丞相以德辅翼国家,典领百寮,协和万国,为职任莫重焉。”宋 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例》:“今天下财用窘急无餘,典领之官拘於弊法,内外不以相知,盈虚不以相补。”清 蒋士铨《空谷香·怀香》:“桂姐,自从 兰仙 妹妹降生人世,不觉十有六年。他的职掌,花神令你我代为典领。”
    • 2.
      剗革释义:革除。《后汉书·左雄传》:“宗周 既灭,六国并 秦,阬儒泯典,剗革五等,更立郡县。”《旧唐书·王璵传》:“人吏百姓等,知陛下以从善为心,嫉恶为务,蠲除不急,剗革烦苛,皆喧呼於庭,抃跃於路。”唐 白居易《议盐法之弊》:“今若剗革弊法,沙汰奸商;使下无侥倖之人,上得析毫之计,斯又去弊兴利之一端也。”宋 苏舜钦《朝奉大夫尚书度支郎中……王公行状》:“是时上方登用俊良,剗革夙弊,公雍容侍从之列,以清风峻节,为一时所畏。”
    • 3.
      厌伏释义:⒈倾倒伏地。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而散,吏士皆厌伏。”晋 陶潜《搜神后记》卷七:“﹝ 周子文 ﹞少时喜射猎,常入山,忽山岫间有一人……此人便牵弓满鏑向 子文,子文 便失魂厌伏。”⒉用权威和强力制伏。《北齐书·神武纪下》:“王若厌伏人情,杜絶物议,唯有归 河 东之兵,罢 建兴 之戍……则谗人结舌,疑悔不生。”宋 苏轼《议学校贡举状》:“唐 之通牓,故是弊法,虽有以名取人,厌伏众论之美,亦有贿赂公行,权要请託之害。”《金史·海陵纪》:“﹝ 亮 ﹞在 东京,专
    • 4.
      搉茶释义:官府对茶叶的专卖。宋 龚鼎臣《东原录》:“近罢搉茶,改二百餘年之弊法。”
    • 5.
      通榜释义:亦作“通牓”。唐 时科举不糊名,由主试者定去取。试前,有预列知名之士,得中者往往出于其中,谓之“通榜”。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通榜》:“贞元 十八年,权德舆 主文,陆傪 员外通榜帖,韩文公 荐十人於 傪。”宋 洪迈《容斋四笔·韩文公荐士》:“唐 兴科举之柄,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之助,谓之通榜。”宋 苏轼《议学校贡举状》:“唐 之通牓,故是弊法。”

弊法(bifa)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弊法是什么意思 弊法读音 怎么读 弊法,拼音是bì fǎ,弊法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弊法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