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主 [mù zhǔ]
1. 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称神主。俗称牌位。
3. 指木制的社神神位。
木主 引证解释
⒈ 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又称神主。俗称牌位。
引《史记·周本纪》:“武王 上祭于 毕。东观兵至于 盟津。为 文王 木主,载以车,中军。”
宋 梅尧臣 《次韵景彝奉慈庙孟秋摄事二十韵》:“木主升新座,牙盘列庶羞。”
鲁迅 《坟·论睁了眼看》:“沪 汉 烈士的追悼会中,活的人们在一块很可景仰的高大的木主下互相打骂。”
⒉ 指木制的社神神位。
引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论语社主义》:“后世埋石不为匰,号之为主,而谓木主为神牌。民间自以树为田主,王侯自以木为社神主,名异实同也。”
国语词典
木主 [mù zhǔ]
⒈ 木制的神主牌位。
引《史记·卷六一·伯夷传》:「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木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主祏释义:古代宗庙中所藏的神主。神主为木制,平时藏于石函中,故称“主祏”。《左传·昭公十八年》:“﹝ 子产 ﹞使祝史徙主祏於 周 庙,告於先君。”杜预 注:“祏,庙主石函。”孔颖达 疏:“每庙木主皆以石函盛之,当祭则出之,事毕则纳於函,藏於庙之北壁之内,所以辟火灾也。”《三国志·魏志·韩暨传》:“时新都 洛阳,制度未备,而宗庙主祏皆在 鄴 都。暨 奏请迎 鄴 四庙神主,建立 洛阳 庙,四时蒸尝,亲奉粢盛。”《歧路灯》第一○八回:“到了家中,拜主祏,与祖母、父亲、母亲、生母各磕了头。”
- 2.
五辰释义:古代谓五星分主四时(木主春、火主夏、金主秋、水主冬、土分属四时),故称四时为“五辰”。
- 3.
亭亭植立释义:形容花木主干挺拔。
- 4.
宗祏释义: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室。亦借指宗庙,宗祠。《左传·庄公十四年》:“﹝ 原繁 ﹞对曰:‘先君 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杜预 注:“宗祏,宗庙中藏主石室。”孔颖达 疏:“宗祏者,虑有非常火灾,於庙之北壁内为石室以藏木主,有事则出而祭之,既祭纳於石室。”南朝 陈 沉初明《陈武帝哀策文》:“铭功德於旂常,被徽音於鐘石,迴天仪於清庙,附祖考而来格,播茂实与英声,鬱氛氲於宗祏。”《新唐书·高郢传》:“代宗 为太后营 章敬寺,郢 以白衣上书諫曰:‘……夫庙犹不越礼而立,况寺非宗祏所安、神灵所宅乎?殫万人之力,邀一切之
- 5.
戮社释义:谓杀戮于社神木主之前。语出《书·甘誓》:“弗用命,戮于社。”孔 传:“不用命奔北者,则戮之於社主前。”唐 独孤及《为张濠州谢上表》:“顷身陷凶族,待罪黄沙,戮社衅鼓,职臣之分。”
- 6.
无主释义:⒈指国无君;军无将。《书·仲虺之诰》:“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孔 传:“民无君主,则恣情欲,必致祸乱。”《管子·权修》:“万乘之国,兵不可以无主。”《东观汉记·冯异传》:“更始 败亡,天下无主。”唐 杜牧《张保皋郑年传》:“大臣杀其王,国乱无主。”⒉指无主祭人。《仪礼·丧服》:“无主者,谓其无祭主者也。”《礼记·丧大记》:“丧有无后,无无主。”孔颖达 疏:“若无主则相对宾有闕,故四邻里尹主之,是无得无主也。”⒊指宗庙无木主。《礼记·曾子问》:“曾子 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孔子 曰:‘天
- 7.
本固枝荣释义:树木主干强固,枝叶才能茂盛,比喻事物的基础巩固了,其他部分才能发展。
- 8.
松祏释义:用松木制作的神主与以石做的匣。 古时庙中木主皆以石匣盛之。
- 9.
柏历释义:亦作“栢歷”。古时人始死,立木于庭中,上横一木如门,叫重。横木下悬鬲,即“歷”,中盛粥,谓为死者神所凭依,葬后始改用木主。魏 晋 以来又有凶门柏历置于门外以表丧,略似后世的丧事牌楼。《晋书·琅邪悼王焕传》:“﹝ 晋元帝 ﹞悼念无已,将葬,以 焕 既封列国,加以成人之礼,詔立凶门柏歷,备吉凶仪服,营起陵园,功役甚众。琅邪国 右常侍 会稽 孙霄 上疏諫曰:‘……凶门柏歷,礼典所无,天晴可不用,遇雨则无益,此至宜节省者也。’”《宋书·礼志二》:“成帝 咸康 七年,杜后 崩……有司奏:‘大行皇后陵所作凶门栢歷,门
- 10.
栗主释义:古代练祭所立的神主。用栗木做成,故称“栗主”。后通称宗庙神主为“栗主”。《公羊传·文公二年》:“虞主用桑,练主用栗。”《旧唐书·礼仪志六》:“东都 太庙,不合置木主,谨按典礼,虞主用桑,练主用栗,重作栗主,则埋桑主。”清 龚自珍《臣里》:“臣窥之,食不忘瞽宗之牲,坐不忘栗主之祝。”
- 11.
胸径释义:又称干径,指乔木主干离地表面胸高处的直径,断面畸形时,测取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平均值。
- 12.
青旌释义:⒈见“青雀旌”。 ⒉青色的旗帜。木青色主生,故可作为投降不杀标志。《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十年》:“﹝ 张玄稔 ﹞以状白 承训,约期杀贼将,举城降,至日请立青旌为应。”胡三省 注:“木行色青,木主生,使立青旌,以示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