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戎 [bīng róng]
1. 指武器或军队。
例兵戎相见。
英[weapons; arms;]
兵戎 引证解释
⒈ 战争,战乱。
引《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
《史记·历书》:“秦 灭六国,兵戎极烦。”
三国 魏 曹丕 《禁复私仇诏》:“今兵戎始息,宇内初定。”
宋 王安石 《河北民》诗:“汝生不及 贞观 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筹议日本改约暂宜缓允疏》:“中国 与 英 法 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被其迫胁。”
⒉ 比喻争端。
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幼学诗》:“惟口起兵戎,多言自召凶。”
⒊ 士兵,军队。
引唐 韩愈 《祭窦司业文》:“屡佐大侯,以调兵戎。”
宋 范仲淹 《推委臣下论》:“练兵戎,谨城壁,脩方略,威夷狄,此将帅之职也。”
⒋ 指武器。
例如:兵戎相见。
国语词典
兵戎 [bīng róng]
⒈ 武器、军队。后用以比喻战争。
引《史记·卷二六·历书》:「而亦因秦灭六国,兵戎极烦,又升至尊之日浅,未暇遑也。」
连横〈台湾通史序〉:「朱林以下,辄启兵戎。」
兵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二广释义:⒈春秋 楚国 军制名,谓左右二部。《左传·宣公十二年》:“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杨伯峻 注:“其君之戎谓 楚王 之亲兵戎车也。楚王 亲兵分为左右两部,每部皆名曰广。”后亦泛指两支部队。《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三》:“帝分军为二广,追躡数十里,获 阿保机 之子。”⒉指 宋 代 广南西路 与 广南东路。即今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与 广东省。宋 岳飞《奏措置曹成事宜状》:“似此显见 曹成 未肯便赴行在,意欲侵犯二 广。”宋 彭乘《续墨客挥犀·胡蔓》:“二 广 有草生于山谷间,其名胡蔓草,以急水吞之
- 2.
兴文匽武释义:崇尚文治,偃息兵戎。
- 3.
兵戎相见释义: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 4.
兵戎释义:指武器、军队:兵戎相见(武装冲突的婉辞)。
- 5.
告庙释义: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称“告庙”。《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於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汉 班固《白虎通·巡狩》:“王者出,必告庙何?孝子出辞反面,事死如事生。”《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庄宗 受(三矢)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宋 李上交《近事会元·大将受命》:“《唐志》云:大将出军征讨,皆告庙受鉞,辞 齐太公 庙讫,不宿於家。”清 王韬《淞滨琐话·李延庚》:“李建泰 出师西征,我家特奉朝命,以太牢告庙,此时何等烜
- 6.
天锋释义:⒈星名。⒉喻兵戎。
- 7.
干戎释义:犹兵戎。通称兵器、军队。泛指征伐或战争。唐 周朴《边思》诗:“年高来远戍,白首罢干戎。”
- 8.
戎昭释义:⒈兵戎之事。语出《左传·宣公二年》:“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南朝 宋孝武帝《离合》诗:“守边境以临敌,寸心厉於戎昭。”《宋书·袁淑传》:“是由整绥寡衷,戎昭多昧,遂使 潞子 入患,伊川 来扰。”唐 褚遂良《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诏》:“王功先美化,帝略藴戎昭。”⒉指军旅。宋 岳飞《奏辞检校少保第四札子》:“臣草芥固陋,备数戎昭,曾无尺寸之功,仰报天地之德。”⒊武官名。《晋书·石季龙载记上》:“置左右戎昭、耀武将军,位在左右卫上。”《陈书·宣帝纪》:“壬子,戎昭将军 徐敬辨 克 海安 城。”
- 9.
毁颜释义:谓面有忧色。《后汉书·陈蕃传》:“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是谓三空。加之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六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毁颜,谓面有忧色,临於臣民之上,无以为颜也。”
- 10.
谈剑释义:谈论兵戎之事。
- 11.
陈戎释义:部署军队,以兵戎相见。
- 12.
骚屑释义:⒈风声。 汉 刘向《九叹·思古》:“风骚屑以摇木兮,云吸吸以湫戾。”王逸 注:“风声貌。”唐 高适《酬李少府》诗:“来雁无尽时,边风正骚屑。”清 纳兰性德《眼儿媚·咏红姑娘》词:“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⒉凄清愁苦。唐 元稹《遣病》诗之三:“今来渐讳年,顿与前心别,白日速如飞,佳晨亦骚屑。”清 吴伟业《廿五日偕穆苑先孙浣心叶予闻允文游石公山盘龙洞石梁寂光归云诸胜》诗:“晚岁艰出门,端居意骚屑。”⒊扰乱;动乱。唐 杜甫《喜雨》诗:“农事都已休,兵戎况骚屑。”明 邵璨《香囊记·潜回》:“中原路阻音尘絶
- 13.
龙虎气释义:⒈王气;天子气。语本《史记·项羽本纪》。⒉兵气;兵戎之气。⒊丹气。炼丹时产生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