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理 [cái lǐ]
1. 《周礼·考工记·弓人》:“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角长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后以“材理”谓制弓材料的质地纹理。
材理 引证解释
⒈ 后以“材理”谓制弓材料的质地纹理。
引《周礼·考工记·弓人》:“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角长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
《宋书·萧思话传》:“前得此琴,云是旧物,亦有名京邑,今以相借……并往桑弓一张,材理乃快,先所常用,既久废射,又多病,略不能制之。”
材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回説释义:委婉曲折的话。 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材理》:“有迴説合意,似若讚解者。”
- 2.
回说释义:⒈隐晦曲折的话。明 何景明《蒙正会稿序》:“明正通达,不为回説隐语。”⒉答覆;回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小的回説老爷没有出来。”茅盾《子夜》十三:“我回说是你的意思。”⒊迴説:委婉曲折的话。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材理》:“有迴説合意,似若讚解者。”
- 3.
宕往释义:豪纵不羁。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材理》:“刚畧之人不能理微,故其论大体,则弘博而高远;歷纤理,则宕往而疏越。”清 周亮工《跋顾少宰朱卷》:“岂如今世操觚家驰骋华腴,竞为宕往之词而莫知所止者乎?”清 龚自珍《丙戌秋日独游法源寺惘然赋》:“髫年抱秋心,秋高屡逃塾。宕往不可收,聊就寺门读。”
- 4.
抗厉释义:⒈高尚严正。 《东观汉记·逢萌传》:“少有大节,志意抗厉。”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材理》:“抗厉之人,不能迴挠。”清 周亮工《盛此公哭金冶王》诗:“其人抗厉希古,不可一世。”⒉声音高亢,容色严厉。唐 刘餗《隋唐嘉话》卷上:“卫公 始困於贫贱,因过 华山庙,诉於神,且请告以位宦所至。辞色抗厉,观者异之。”《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 于谨 ﹞辞色抗厉,众皆悚动。”胡三省 注:“抗厉,举声高亢且正色严厉也。”⒊振奋。《后汉书·窦融传》:“今 关 东盗贼已定,大兵今当悉西,将军其抗厉威武,以应期会。”
- 5.
材理释义:《周礼·考工记·弓人》:“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角长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后以“材理”谓制弓材料的质地纹理。
- 6.
沈思释义:亦作“沉思”。 深思。汉 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 伤父功不成……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躡,功未及成,愁然沉思。”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材理》:“浮沉之人,不能沉思。”明 王世贞《石羊生传》:“元瑞 性孤介,时时苦吟沉思,不甚与客相当。”章炳麟《文学总略》:“且沉思孰若 庄周、荀卿,翰藻孰若《吕氏》、《淮南》。”冰心《往事·悟》:“我接到你的信,反覆沉思了三日,第三日之夜,我无目的底冒雨出走。”
- 7.
贸説释义:谓擅长辞令。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材理》:“夺能易予,谓之贸説之材。”
- 8.
赤杨释义:⒈指 洪秀全 和 杨秀清,暗喻 太平天囯。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 乃誉 ﹞值 赤 杨 之乱,弃儒而贾,於贸易之暇,攻书画篆刻及诗古文辞。”旧称国家大乱为“红羊劫”,“红羊”与“洪杨”同音,“红”又与“赤”同义,因以“赤杨”暗喻 太平天囯 农民起义为“红羊劫”。⒉树名。晋 崔豹《古今注·草本》:“赤杨,霜降则叶赤,材理亦赤也。”明 李时珍 以为即“檉柳”。见《本草纲目·木二·柽柳》。
- 9.
陈説释义:⒈陈述叙说。 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材理》:“若乃性不精畅,则流有七似,有漫谈陈説,似有流行者。”宋 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此事屑屑不足为长者言,然辱爱幸之深,不敢自外於门下,故復陈説。”《明史·南陵王睦楧传》:“其后诸藩遂稍稍陈説利弊,尚书 李春芳 集而上焉。”沙汀《在祠堂里》:“但当他正在陈说一种自以为高明的假定的时候,那个老年的主人,突然地掀起没有胡子的下巴,大声地苦笑了。”⒉陈旧之言。明 汪道昆《高唐梦》:“姑射山 色嵸巃,神人绰约,云是肌肤冰雪。想这神女,果如大夫所言呵,絶代无双,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