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军 [hàn jūn]
1. 汉王刘邦的军队。
2. 汉朝的军队。
3. 元代汉人编成的军队。
5. 清旗籍的一种。凡汉人于明季降清者,依满洲兵制,编入汉军各旗。
汉军 引证解释
⒈ 汉王 刘邦 的军队。
引《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汝能止 汉 军,我活汝;不然,我将亨汝。”
⒉ 汉 朝的军队。 《汉书·赵充国传》:“武帝 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 匈奴,大为虏所围。
引汉 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
⒊ 元 代 汉 人编成的军队。
引《元史·兵志一》:“既平中原,发民为卒,是为 汉 军。”
⒋ 清 旗籍的一种。凡 汉 人於 明 季降 清 者,依 满洲 兵制,编入 汉 军各旗。
引《清会典·内阁·典籍厅》:“典籍, 满洲 二人, 汉 军二人, 汉 二人。”
《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家姓 安,是个 汉 军世族旧家。”
国语词典
汉军 [hàn jūn]
⒈ 汉朝的军队。
引《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我告汉军先零所在,兵不往击,久留。」
⒉ 元代、清代以汉人编成的军队,如清初将降清的明军,依照满洲兵制,编入汉军各旗 。
汉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二十四旗释义:清 代军队编制,将统辖的 蒙族 和 汉族 军队,分别编为 蒙古军 八旗和 汉军 八旗,与原有 满族 八旗,共为“二十四旗”。
- 2.
八旗制度释义:清 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明 万历 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 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黄、白、红、蓝四旗,万历 四十三年(1615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所有满族成员均分别编入某一旗,世代不变。每旗(满语为“固山”)辖五参领(“甲喇”),每参领辖五佐领(“牛录”),平时生产,战时出征。皇太极 时又将归附的蒙古人和汉人编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这种生产、行政和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是适合当时满族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对满族的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入关后,这种组织形式的性质起了变化
- 3.
八旗释义:清代满族的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后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官员平时管民政,战时任将领,旗民子孙世代当兵。
- 4.
北贝释义:清 时科举,北闱乡试硃卷,以满、蒙编“满”字号,汉军编“合”字号,贡监生编“皿”字号,直隶 编“贝”字号;又以南、北省人编为南、北、中三类。 所以 直隶省 之生员,谓之“北贝”。贝,即“员”之省。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录送乡试一》。
- 5.
千总释义:明清两代领兵官官名。明代驻守京师的京营兵分三大营,设千总、把总等领兵官。清代绿营兵(汉军),守备以下有营千总。另在京师各城门设有门千总,漕运总督下设有卫千总等。
- 6.
四面楚歌释义:楚汉交战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被汉军和诸侯的军队层层包围起来,夜间听到汉军四面都唱楚歌,项羽吃惊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见于《史记·项羽本纪》)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 7.
垓下释义:古地名。 在今安徽灵璧东南沱 河北。汉高帝五年(前202),汉军及诸侯兵围困项羽于此。
- 8.
如环无端释义:在用兵时要善于用正兵当敌,用奇兵取胜,奇正结合,奇正相生,才能克敌制胜。奇正相生就像是沿着圆环来循环,是无头无尾,没有始终的。你可以用项羽在最后兵败乌江亭时,只剩了很少的人,也没有放弃使用奇正结合的手段来消灭汉军。他把部队分了几支小对,轮番进攻,消灭了很多汉军,让汉军望而生畏。他的自杀是出于自愿,不仅军事上的失败。
- 9.
小京官释义:⒈宋代称低级的中央职官。 ⒉清代,满人自从六品至从九品、蒙古人自从六品至八品、汉军自正六品至从七品、汉人自正六品至未入流的某些中央职官皆称“小京官”。
- 10.
总兵释义:也叫总镇。明清两代领兵官官名。明代总兵本为差遣名称,无品级、无定员。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兵,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清代为绿营兵(汉军)高级武官,受提督节制,掌理本镇军务。
- 11.
成皋之战释义:也称楚汉成皋之战。 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与项羽双方在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间相持颇久。刘邦屡战屡败。后刘邦制定正面坚持、敌后扰乱、南北两翼牵制的作战方针,使楚军多面受敌,首尾不能相顾。前203年汉军再次从正面反攻,乘楚军半渡汜水时,大破楚军,收复了成皋。
- 12.
旗满释义:八旗满洲。清代军制分八旗,每旗又分满洲、蒙古、汉军等旗。
- 13.
楚河汉界释义:河汉界是历史典故,秦末楚汉争霸时期,公元前205年夏,项羽在彭城(今徐州)大败汉军,刘邦退到黄河南岸重镇荥阳,楚军乘胜追击,在荥阳一带互相攻伐长达两年之久。
- 14.
汉军释义:⒈汉王刘邦的军队。 ⒉汉朝的军队。⒊元代汉人编成的军队。⒋清旗籍的一种。凡汉人於明季降清者,依满洲兵制,编入汉军各旗。
- 15.
汉壁释义:⒈汉军壁垒。 ⒉犹孔壁。
- 16.
班超释义:(32—102)东汉军事家、外交家。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曾出使西域,在西域活动了三十一年,击破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使西域各族人民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恢复了中西交通的道路。
- 17.
盗乱释义:⒈窃盗与叛乱。语本《论语·阳货》:“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汉班固《幽通赋》:“固行行其必凶兮,免盗乱为赖道。”唐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三秦无盗乱之患,汉军有彊雄之势。”⒉盗匪之乱。
- 18.
背水为阵释义:《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代大将韩信攻赵,下令部队背水列阵,汉军前临大敌,后无退路,都拼死作战,结果大败赵军。后用“背水为阵”表示有进无退拼死求胜的决心。
- 19.
赵尔丰释义:(1845-1911)清末官员。汉军正蓝旗人。曾任驻藏大臣兼川滇边务大臣。1911年署四川总督,镇压保路运动,残杀请愿民众,激起人民的武装反抗。武昌起义后,成都宣布独立,他煽动兵变,后被杀死。
- 20.
韩信释义:(?-前196)西汉军事家。淮阴人。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曾受胯下之辱。秦末参加项羽部队,因不受重用,改投刘邦,被拜为大将军。楚汉战争中,刘邦采纳他的建议,攻占关中。刘邦、项羽在荥阳相持时,他率军袭击项羽侧翼,占据黄河下游地区。后被刘邦封为齐王。公元前202年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击灭项羽。楚汉战争结束后,被解除兵权。后被吕后设计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