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仪则 仪则的意思

仪则

简体仪则
繁体儀則
拼音yí zé
注音ㄧˊ ㄗㄜ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yí,(1) 人的外表或举动。【组词】:仪态。仪表。威仪(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举止)。(2) 按程序进行的礼节。【组词】:仪式。仪仗。司仪。(3) 礼物。【组词】:贺仪。谢仪。(4) 供测量、绘图、实验用的器具。【组词】:仪器。(5) 法制,准则。【组词】:仪刑。“设仪立度,可以为准则”。(6) 姓。

zé,(1) 模范。【组词】:以身作则。(2) 规程,制度。【组词】:规则。总则。原则。细则。(3) 效法。【例句】:则先烈之言行。(4) 表示因果关系,就,便。【组词】:闻过则喜。(5) 表示转折,却。【组词】:今则不然。(6) 表示肯定判断,乃,是。【例句】:此则余之罪也。(7)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列举原因或理由。【例句】:一则房子太小,二则参加的人数多。(8) 与“做”相近(中国宋、元、明代小说、戏剧里常用)。【例句】:则甚(做什么)。(9) 量词,指成文的条数。【组词】:新闻两则。

基本含义

仪式和规矩

仪则的意思

仪则 [yí zé]

1. 法则。

仪则 引证解释

⒈ 法则。

《庄子·天地》:“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汉 班彪 《北征赋》:“达人从事,有仪则兮;行止曲申,与时息兮。”
清 曾国藩 《钞朱子<小学>书后》:“其自能言之后,凡洒扫应对,饮食衣服,无不示以仪则。”


仪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千威仪释义:佛教谓僧尼日常遵循的众多律仪。威仪,指行事进退的仪则。
    • 2.
      丰规释义:⒈崇高的楷模。 ⒉指宫阙的宏伟壮丽,足为仪则。
    • 3.
      义度释义:仪则法度。
    • 4.
      四威仪释义:佛教语。指符合仪则的四种身体姿态:行、住、坐、卧。
    • 5.
      律仪释义:⒈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⒉法律的礼节。
    • 6.
      明法释义:⒈使法令严明。《管子·幼官》:“明法审数,立常备能则治。”《韩非子·南面》:“人主不能明法而以制大臣之威,无道得小人之信矣。”⒉明确的法令。《史记·秦始皇本纪》:“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汉 桓宽《盐铁论·申韩》:“是以圣人审於是非,察於治乱,故设明法,陈严刑,防非矫邪,若隐括辅檠之正弧剌也。故水者火之备,法者止奸之禁也。”⒊通晓法令。《后汉书·郭贺传》:“贺 能明法,累官,建武 中为尚书令,在职六年,晓习故事,多所匡益。”⒋明显的规律。《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 7.
      标仪释义:崇高的仪则。
    • 8.
      璧仪释义:日月的仪则。喻帝王的威仪。
    • 9.
      讲礼释义:⒈习礼。 《左传·昭公十三年》:“是故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孔颖达 疏:“间一岁,诸侯亲自入朝,以讲习上下之礼。”汉 张衡《七辩》:“旁窥《八索》,仰镜《三坟》,讲礼习乐,仪则彬彬。”《新唐书·隐逸传·王绩》:“杜之松,故人也,为刺史,请 绩 讲礼,答曰:‘吾不能揖让邦君门,谈糟粕,弃醇醪也。’”⒉叙礼,叙尊卑、长幼、宾主之礼。《水浒传》第四四回:“邀请二位义士到 聚义厅 上,俱各讲礼罢,谦让 戴宗 正面坐了。”

仪则(yize)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仪则是什么意思 仪则读音 怎么读 仪则,拼音是yí zé,仪则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仪则造句子